搜索
热搜: 德能
德能银行 资讯 教育时评 查看内容

成长时评:防网游伤害孩子要让文件长牙齿

2018-5-31 11:02| 发布者: news| 查看: 735| 评论: 0|来自:未成年人网

摘要:   极易沉溺其中的网游,严重戕害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也酿成无数家庭悲剧。加强网络游戏的监管力度,给少年儿童带来一个纯净的网络文化空间势在必行。对此,各部

  极易沉溺其中的网游,严重戕害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也酿成无数家庭悲剧。加强网络游戏的监管力度,给少年儿童带来一个纯净的网络文化空间势在必行。对此,各部委文件一道又一道,媒体的批评一篇又一篇。但是,我们惊讶地看到,腾讯等大游戏厂商(平台)对此似乎无动于衷,几乎没有任何改正动作。儿童节前夕,我们不禁要问,还需要多少道文件,游戏厂商(平台)才肯稍加收敛?(5月30日新华网)

  这样的媒体质疑与喊话,不知已开展多轮。貌似强大的舆论监督,每次都卷起了巨大民意,一些大的游戏厂商(平台)面临的是看似山雨欲来,实则平静如初。伴随汹涌的民意,还有各部委不断下发的文件,公众寄于厚望的“尚方宝剑”反成了棉花糖,网游依然粗放发展,让不少孩子沉浸其间,这是让人痛心的。

  网游伤害少年儿童的例子,举不胜举。今年1月,安徽六安市民肖先生的17岁儿子小志(化名)迷上一款网络游戏,仅一个半月竟花掉全家近26万元积蓄;湖南一名15岁少年,为在现实中体验虚拟世界杀人的“刺激快感”,将女邻居残忍杀害……越来越多的悲剧,早就触发了公众的痛点。比如,浙江温岭一名家长发表在《新华每日电讯》上的文章《被网游毁掉的孩子》所描绘的事实,就成了无数家庭的噩梦与社会性灾难。

  不良网游,作为增加家庭经济负担甚至诱发青少年犯罪的精神毒品,已到了不得不“亮剑”的地步。因此,2017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披露,将把游戏障碍(即通常所说的游戏成瘾)与合成毒品等一起,列入物质使用及成瘾行为障碍。这无疑是值得期待的。

  实际上,我国相关部门对不良网游早就在“亮剑”,从2007年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实施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通知》算起,相关防控要求的提出,已超过十载。从法规层面讲,《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也规定,“网络游戏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采取技术措施,禁止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的游戏或者游戏功能,限制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对游戏企业的社会责任,已然触及法律机制。

  之后,相关部门又连续出台系列配套措施,比如《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实名认证方案》,此方案将通过实名认证确定为未成年人身份的、实名身份信息不规范的和验证未通过的三类用户,都纳入到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范围,对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认证给出了比较具体的操作指南。然而,现实却是“文件时时出,面貌仍未改”,一些大游戏厂商(平台)并未采取实质性措施,无论是媒体的质疑、公众的愤怒,还是监管的强调,依然没有实现局势的扭转。

  何以至此?盖因那些法律法规、文件规范有禁无罚,有社会责任要求和技术标准,却未能辅以刚性的惩戒机制,无法回答“不履行保护责任,能奈我若何”的问题。若无问责机制和惩罚措施的倒逼,实现责、权、利的有机统一,让干预机制迅速跟进并有效落实,则网游行业的野蛮式和粗放式增长态势,就依然难以得到扭转。“多少道文件才能管住网游对少年儿童的戕害”的媒体之问,始终找不到答案。

  喊话千次,不如问责一次。相关制度若不能从倡导提议,升级到惩戒约束,则会像失去牙齿的老虎毫无威力。在这方面,一些国家的做法尽管有差异,但基于企业和行业自律的游戏分级与防沉迷系统的严格执行,就为防范未成年人沉溺网游,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

  一句话,管住网游对少年儿童的伤害,得让所有文件“长出牙齿”,让网游营运者为自己未能履行保护孩子的社会责任而付出沉重的代价,才能让正义彰显,让每个未成年人都有健康成长的环境。(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唐伟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