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德能
德能银行 资讯 教育时评 查看内容

成长时评:春天,孩子们该唱支什么歌?

2018-3-22 10:08| 发布者: news| 查看: 968| 评论: 0|来自:未成年人网

摘要:   曾经唱着儿歌长大的“70后”“80后”,却很少能听到自己的孩子哼唱新的儿歌。偶尔听到的,或许是街头流行的成人歌曲,或者是给篡改得面目全非的传统儿歌。3月21日

  曾经唱着儿歌长大的“70后”“80后”,却很少能听到自己的孩子哼唱新的儿歌。偶尔听到的,或许是街头流行的成人歌曲,或者是给篡改得面目全非的传统儿歌。3月21日是世界儿歌日,请允许我们忧思一下:如今的孩子在唱什么儿歌?我们该给孩子们传唱什么样的儿歌,给他们提供怎样的精神食粮?(3月21日新华社)

  蓝天白云绿草地,孩子们在草地上一边唱着儿歌,一边奔跑嬉戏,这样的一幅春日图景,无疑是令人动心和陶醉的。但是现实中,其他元素可能都有,却唯独缺了适合孩子们传唱的儿歌。在他们的嘴里唱出来的,要么是诸如《小燕子》《春天在哪里》这些创作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然后被70后、80后在小时候反复传唱的“老儿歌”,要么就是一些成人爱情歌曲,而这些成人歌曲用孩子稚嫩的童声唱出来,不是动听,而是刺耳。

  春天到了,我们的孩子应该唱一支什么样的儿歌?这是一个需要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我们不是说现在的孩子吟唱《小燕子》这种经典儿歌有什么不好,但这些经典儿歌除了显得有些“老”之外,在数量上也寥寥无几,经典的,得到社会各界公认的新优秀儿歌作品正处在一个青黄不接的阶段,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优秀的儿歌作品不仅能启迪心智、陶冶情操,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而且有利于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代优秀儿歌作品的匮乏,背后显然有着深层次的原因,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受功利思维的影响,导致创作者不愿意创作儿童歌曲。二是在市场的压力、利益的驱使下,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主流媒体不愿意拿出宝贵的资源推介儿童歌曲。对于创作者来说,要创作一首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其难度不亚于创作一首流行的成人歌曲,但是创作成人歌曲,可能一首歌就能卖出几万、十几万块,还能凭借歌曲一举成名,但是创作儿童歌曲,却难有这样的机会。

  对于广播、电视等传播机构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引进的,只要孩子喜欢看的动画片,就能引来赞助商的大手笔赞助广告,但是播放儿童歌曲,却极可能出力不讨好。这说明,要想让儿童创作和传播脱离现在的困境,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既需要儿歌的创作者和传播平台多点社会责任感,眼睛不能只盯着市场,盯着利润,同时还应该由国家有关部门在政策上引导,在资金上扶持。

  比如“童声里的中国”新童谣征集活动发起后,从2006年开始目前已成功举办8届,先后发动创作30多万件歌谣作品,其中不乏充满时代气息、童真童趣的儿歌作品,如《孔子爷爷好》《行教童谣》等。但由于推广工作力度太小,这些儿歌还没能真正得到推广,当然,公众也就很难听得到孩子们在传唱。

  儿歌不是“小儿科”,为了让我们的孩子有歌可唱,为了他们长大以后回忆自己的童年时有优美的歌声在回荡,现在是到了关注儿歌创作、关注儿歌传播的时候了!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苑广阔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