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德能
德能银行 资讯 教育时评 查看内容

成长时评:让博物馆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2018-3-9 10:24| 发布者: news| 查看: 543| 评论: 0|来自:未成年人网

摘要:   “文物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极富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教材。”3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建议,充分发挥文物的社会教育功能,让博物馆成


  “文物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极富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教材。”35日,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建议,充分发挥文物的社会教育功能,让博物馆成为学校之外的第二课堂,让文物背后的故事成为孩子们学习历史、传承文明的教科书。(38日《河南日报》)

  让博物馆真正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的确是一个值得思考并探索实行的问题。这一方面是学生进行历史文化教育的需要;另一方面博物馆本身具有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职责大量文物闲置,则会影响博物馆自身职责的履行,严重制约中华文化和文明的传承。

  文物是历史文化遗存,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有着巨大的现实教育价值,对提升学生对历史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情结、爱国情怀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很长时期以来,很多文物都沉睡在博物馆,并没有充分发挥相应的教育功能,课堂上,学生对一些历史文化事件只能凭空想象,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也是一种教育遗憾。

  因此,有必要加强馆校合作,建立博物馆和学校联合教育中小学生的机制,让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或者让文物走进中小学课堂,展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激活文物所蕴藏的教育价值。

  一方面,让博物馆参与学校教学比如可以邀请博物馆的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课堂教育,在教案撰写甚至教材编写方面吸收文物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在教案中增加文物教育的比重,从教案层面确保学生接受到深刻的历史文化教育。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一种有效的机制,定期组织学生进入博物馆开展现场教育,通过现场观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含义,比如可以用文物来解释历史事件,诠释历史典故等,改变以往的走马观花式的教育,让学生对历史文化有一种深度理解和掌握。

  此外,可以改变教育方式,通过设置游戏环节,增强文物教育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参与比如,可以针对不同的文物,设置历史试题,让学生进行竞猜竞答,可以围绕文物背后的故事组织学生穿越历史,进行表演,通过情景再现,还原历史事件等,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

  总之,文物“”起来,才能让历史“活”起来,才能展现出教育价值。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建议,让博物馆真正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让文物成为学生的教科书,无疑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提议,不仅是对教育需求的满足,也是传承历史文化的有效途径和形式。虽然现在有一些学校也会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但仅限于个别特殊的日子,比如国际博物馆日,而且基本是走马观花,几乎是走了过场,离博物馆成为第二课堂,还有很远的距离。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刘剑飞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