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德能
德能银行 资讯 教育时评 查看内容

成长时评:预防线上沉迷 更须线下移情

2018-4-26 11:16| 发布者: news| 查看: 1126| 评论: 0|来自:未成年人网

摘要:   教育部日前发布了《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对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小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并致信全国家长,提醒家长承担起对

  教育部日前发布了《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对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小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并致信全国家长,提醒家长承担起对孩子的监管职责,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网络素养,掌握沉迷网络早期识别和干预的知识。该信还另附“防迷网”三字文,朗朗上口,便于记忆,颇有情趣。(4月25日《光明日报》)

  说起情趣,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还真是要抓住中小学生的情趣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家校配合防沉迷,关键要在引导学生的性情志趣上做文章。

  中小学生为何爱玩游戏?“打得好就会受欢迎”“不玩游戏脱离时代”“不玩游戏在学校难交朋友”“不玩游戏和同学没有共同语言”……他们总是这么解释爱玩游戏的原因。也就是说,未成年人在游戏中寻找的东西,和在现实生活中是一样的。一方面,未成年人需要在群体中寻找自我认同,培养社会性,而游戏就是帮助他们建立社交认同的工具;另一方面,游戏还能教未成年人如何应对压力、解决问题,以及如何化解在团队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等。这两点,恰恰是家庭和学校教育可能缺位的地方。

  日本的网络游戏一点也不比我国差,但日本中小学生的沉迷程度,却没有我国中小学生那样严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本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部活”,在应对未成年人沉迷游戏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所谓“部活”,就是指日本学校(从小学到大学)在放学后的兴趣团体活动,比如棒球、美术、围棋、长跑等,有点类似于中国大学的学生社团。如果我们家校配合,通过有趣、健康的户外体验活动替代虚拟世界的游戏,那么,不但能满足孩子们寻求挑战和取得成就的心理,还能提升孩子们与他人、与社会的交往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的家长和教师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当中,引导孩子合理安排时间。就学校方面,应该积极探索替代性的线下活动,来填补孩子们被游戏占据的课余时间。比如,下午放学的“三点半问题”,与其让学生在那里玩手机等家长,不如让老师们设计一些游戏和有趣的课外活动,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就家长而言,首先要以身作则,不能动辄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其次,要利用孩子在家做完作业后的时间,利用游戏创造共同话题,转移孩子注意力。同时,多和孩子参加一些适合中小学生参与的社会活动。

  除了家校这样配合外,作为政府部门,还要提供适合未成年人需求的公共服务,比如儿童剧的巡演、校际之间的文体比赛,甚至可以考虑建设中小学生俱乐部。在这方面,一些地方相关部门做得还很不够。不说别的,看看各地的青少年宫,早已基本上成了“辅导学校”了,原来的那些游玩设施基本都废弃了。

  当然,从根本上说,还要通过立法来更好地解决问题。据报道,为有效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自2001年至2017年,共制定颁布了47项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包括对网吧进行管理、限制游戏时间、网络游戏实名化、网络游戏分级化、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等。但是,这一次教育部的通知还加注了“紧急”,可见问题的严重性。上个月,《国务院2018年立法工作计划》公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已经列入了今年的立法计划。期待这一法规的出台,能给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干净、安全、防沉溺的网络环境。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丁慎毅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