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德能
德能银行 资讯 教育时评 查看内容

成长时评:“学农”是生活教育的精彩实践

2018-4-13 10:23| 发布者: news| 查看: 922| 评论: 0|来自:未成年人网

摘要:   为了更好地落实《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 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北京市教委对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了改革探索。“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

  为了更好地落实《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 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北京市教委对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了改革探索。“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从每年的春季开始一直到秋季,让全市的学生们走出学校,放下课本,进行一周的学农教育。(4月12日央视新闻)

  劳动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素质要求。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学生要走向未来,就要了解国计民生。学生通过学农,可以让他们从小就增强对国情的了解、民生的了解、农业的了解,从农民的吃穿住行中,感知农村的生活条件、粮食的来之不易、生产生活的艰辛。一周的学农时间虽短,但带给孩子们的认识和体验,可能是书本教育所无法替代的。从这种角度看,北京积极开展中学生每年一周的学农教育,很有价值和意义,值得全国推广。

  从现实来看,不仅城市的孩子不识五谷、不辨六畜,就是许多农村的孩子也很少下地干活。现在的孩子,大多生活在安逸舒适的家庭环境中,不仅缺乏动手能力,自理能力也相对较弱。小学生不会剥虾而望“虾”兴叹,中学生甚至大学生不会洗衣服、带数百双袜子上学的报道,无不是这种现状的反映。事实上,学农教育也是一种生活教育。有专家认为,传统式的教育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劳动在一个人品性的养成以及人格的塑造方面的影响。而学农教育则可以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摒弃“好逸恶劳”的心态,并从中体验到劳动的意义与生活的快乐。

  据介绍,学生在学农一周内,要在包括农作物种植、面点制作、园区管理等20多门课程中,选择四门必修课在内的九门课程,并且在所有设置的课程中,全部由集体合作完成。“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样的劳动虽然过程辛苦,但从中收获了动手创造的乐趣,增强了自理能力,培养了互助、友爱、感恩的情怀。“学农一周,影响一生”,学生不仅了解到农业生产相关知识,了解到这个世界的丰富和美好,更体会到“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靠劳动创造”的深意。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生活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对此也有论述,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们都主张把教育和生活统一起来。学农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针对与生活脱节的应试痼疾,让学生在学农实践中接受锻炼,在生活中学习感悟,何尝不是一个破解之道?悄然无声的土地孕育着精彩的生命,世间万物在大地的怀抱中繁衍生息,学农教育何尝不是生活教育的精彩实践?(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付彪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