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德能
德能银行 资讯 教育时评 查看内容

教育时评:减负是需要齐发力的社会问题

2018-3-7 11:34| 发布者: news| 查看: 958| 评论: 0|来自:未成年人网

摘要:   对于万千中国家庭来说,学生减负确实是个“老大难”问题,甚至被视作“教育天空上屡驱不散的雾霾”,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伊始,减负即成为会内会外关注的焦点。

  对于万千中国家庭来说,学生减负确实是个“老大难”问题,甚至被视作“教育天空上屡驱不散的雾霾”,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伊始,减负即成为会内会外关注的焦点。“其实,学生负担过重表面是教育问题,实则是社会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兼开放教育学院院长、基础教育集团主任戴立益委员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负担也来自于家长的额外要求,考试竞争引发家长们的过度焦虑,很多家长让学生参加各种辅导班、购买大量教辅资料等,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3月6日《光明日报》)

  “几十年喊减负,书包越喊越沉,课外负担越喊越重,睡眠和休息的时间越喊越少”,这句话是今年全国两会政协新闻发言人王国庆的概括,可以说非常准确。减负何以如此“老大难”?笔者同意戴立益委员的意见,减负表面是教育问题,实则是社会问题。既然是社会问题,单靠教育部门发力,就难以摆脱“打怪升级”的困境,这也是减负难以取得实效的原因。

  要改变社会的人才评价观。学历不等于水平,这已经成为共识。然而,囿于多方面的因素,学历仍是一个人进入社会最“厚实”的敲门砖。有学历并不一定行,但没有学历,却显然会处处被掣肘。无论公考,还是招聘,抑或人才的引进,学历显然仍是硬通货,这就难免家长、学生要拼尽全力去迎合社会的需求了。因此,要减负,就必须树立这样的理念:学历教育只是一种经历,要建立更加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各种技能、资格的鉴定,不能把学历作为必要条件,应主要依据其水平、能力进行鉴定。无论是公考,还是人才招聘,要通过更具体的考试选择人才,不把学历当作门槛。如此,学校教育才会因材施教,切实注重培养学生的水平和能力,而不是培养“应试达人”。

  要改变家长培育孩子的观念。家长的成才观和就业观等,是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推手之一。孩子接受高等教育,获得社会认可的学历,进而找到好工作,获得较高收入和体面的社会地位,是几乎所有家长的期待。在这样的路径设计之下,环环相扣的各种问题和观念,便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激起了层层的培训热潮。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是美好的,但孩子能够健康、快乐成长,才是父母对孩子最终的期盼、最大的关爱,那么,为什么要让他们的学生时代这样悲催呢?

  学校、教育部门要摈弃错误的政绩观。学生减负是社会问题,但学校、教育部门在其中却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甚至地方政府,对当地学校以及地方教育成就的评价,仍然是考取了几个清华、北大等,考上了多少重点大学。有这样的错误政绩观,又怎能把减负落到实处?学校、教育部门要摈弃错误的政绩观,这是从大的教育理念方面来说的。从具体操作来说,要改变学习科目繁多、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的现状;要切实破除学校间的恶性竞争,斩断他们与补课机构之间的利益链条;要切实重视师范教育,让真正能够胜任教师岗位的人担当重任。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让学生真正健康成长,让每个学生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最大限度发展自己的天赋。学校教育是成就人,而不是筛选人;是丰富人生的体验,而不是提升人生的筹码。惟有如此,减负才会成为可能。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关育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