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德能
德能银行 资讯 教育时评 查看内容

教育时评:办好公立学校才能推进教育公平

2019-4-4 11:09| 发布者: news| 查看: 1369| 评论: 0|来自:未成年人网

摘要:   近日,《半月谈》发布的《不少公立名校的光环正日益暗淡!公立名校缘何不如民办名校有竞争力?》和《一位北京名校教师的思考:公立学校为何不如民办有活力》两篇文章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称,在高考这根指挥棒

  近日,《半月谈》发布的《不少公立名校的光环正日益暗淡!公立名校缘何不如民办名校有竞争力?》和《一位北京名校教师的思考:公立学校为何不如民办有活力》两篇文章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称,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下,家长为了分数选择私立,授者为了收入选择私立,这体现了一些地区的教育现状。有网友说:私立掐尖,公立兜底,是市场选择的结果。(4月3日 《半月谈》)

  一方面是公立名校的光环日益暗淡,渐趋没落;另一方面却是,民办学校如日中天,活力四射。由此造成的结果是,民办学校收费越来越高,甚至成为贵族学校;公立学校收费不高,甚至象征性收费,却只能成为贫寒子弟的首选。公立与民办之间,似乎隔着一堵高墙,高墙内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阶层,富有阶层代际传递,贫寒子弟上升通道狭窄。两相比较,不免让人心生疑问:这难道就是我们的教育要的结果?公立学校竞争不过民办学校,究竟是机制问题,还是有其他原因?教育公平,究竟该如何推进?

  其实,任何事情发生总有原因。我们不妨梳理一下民办学校崛起的两条道路:一是“傍公立名校型”,借力打力,打出名气。某公立外国语学校很是著名,于是有民办资本加入,以合办之名,用公立名校招牌吸引生源,慢慢实现自身的良性循环;二是自我发展型,利用民办教育的政策优势,辅以铺天盖地的宣传,制造噱头,吸引生源。比如设置高额奖学金,攫取优秀学生,比如重奖名师,吸引其加盟,总之,用足用够政策优势,抓住家长和学生的心理,实现崛起。

  应当警惕的是,一些公立名校的光环之所以日益暗淡,和地方教育政策有着一定的关系。为了推进教育公平,大力实施划片招生,公办学校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这一政策,但是,民办学校却不在此列;为了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机械、人为、一刀切地将公立名校的教师资源重新分配;为了减负,公办学校必须几点上课,几点放学,民办学校却似乎可以随意补课;为了应付各种检查,公办学校的教师务必全心全力,扶贫、创文、社区服务,等等,都要一一应对,精力透支,用到教学上又有多少时间?民办学校却无此忧虑,一心一意搞教学,教育质量怎能不提高?

  说到底,地方教育政策上的某种不公平,才是公办学校竞争不过民办学校的根本原因。倘若再有政绩的冲动和利益的纠葛,一些地方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办好民办学校的热情更会高涨。毕竟,民办学校不需要政府过多投入,成效却是明显的。你看,地方财政没投入多少钱,学校建起来了,老百姓纷纷把孩子送到这些学校,这该是多么荣光的一件事情!殊不知,地方财政少花了钱,家长们却多花了钱。所谓的优质教育,更像是为读得起民办名校的家庭准备的。

  众所周知,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基本原则,就是起点公平,即每个人从降生起,都能获得同等的教育资源。如果起点不公平,起跑线都不一致,教育公平就会大打折扣,通过机会平等来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通过良好教育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基础。推进教育公平是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单纯通过市场来实现教育公平的行为,企图通过单纯办好民办学校来实现教育公平,都是比较短视的。

  唯有办好公办学校,才能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公平。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有一个观念,既然都是学校,就不应该有所偏私,政策上理当一碗水端平,在招生等诸多环节,做好相应监管,做到平等对待。除此,还要尽量减少对公立学校的行政干预,让学校和教师把精力用教学上,用到立德树人上。(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杜建锋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