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提出

(1)“新课改”下学生管理的问题:新课改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理念及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冲击,导致学生不好管理。

家庭、社会对于教育惩戒的错误认识,导致学校、教师放弃了通过教育惩戒对学生的管理,而使得某些学生“无所畏惧”,难以管理

学校、教师对学生品行的评价,多停留在人为主观判断上,缺乏数据客观评价的基础,极易对学生“一锤定音”、“一棒子打死”,很少给学生“知错、改错、容错、补错” 的机会,从而使得学生“深感不公”,难以服管

新课程下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受外来及社会一些错误价值观的影响,某些同学将一些违反校纪法规、违背传统道德观念视为“个性”,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缺失积极的人生理想,给学校的管理造成极大地冲击

长期以来,家校沟通的有效性及家长对学校的理解度却并未有很大的改观,学生管理缺乏家长的支持与配合,难度大大提高


(2)“新高考”下学生管理的问题:新高考背景下,导致学校以行政班为核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组织发生变化,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走班制教学模式。走班制的实施,给学生的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

班主任作用弱化——由于走班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时空发生极大变化,一方面,班主任组织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变的相当困难;另一方面,学生脱离了班主任的时刻“监控”,班主任对学生真实的、全面的了解将越来越少,从而加大管理难度。

班级概念淡化——学生自主选课、一人一课表,使得行政班组织班级活动时间大大减少,班级活动被迫缩减甚至取消,学生对班集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及荣誉感弱化,班级概念淡化,班级主人翁精神逐步丢失,不利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形成。

教学班管理秩序混乱——由于教学班是不同班级学生临时集结而成,是一种“灵活且宽松”的不稳定的、临时性的教学组合体,其管理秩序势必不如行政班有序,略显混乱。

教学班价值取向单一——教学班的目标是让学生顺利通过学科等级考试,其管理基本上是围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而展开,价值取向单一,忽视了除教学以为的班级教育功能。

教育监管人沟通渠道不畅——走班教学致使任课教师组成多元化,导致班主任、家长、任课教师等教育监管人之间沟通不畅。


(3)“新背景”下学生管理的其他问题:学生品德素质下滑、心理问题凸显,“问题学生”日益严重,教育“风险事件”频发,校园欺凌屡禁不止,学校管理面临极大的风险和挑战。

解决策略

多轨管理:德育处 —— 行政班,教导处 —— 教学班,成长中心(德育处) —— 导师班

多管齐下:学校管理,家庭管理,社会管理

客观评价:写实记录,数据驱动

技术辅助:信息技术进行辅助实现

方案总览

(1)德能币,激励引导学生

将以意识形态存在的学生品德主观项通过 德能币 进行表征,通过科学、专业、统一、标准化的指标体系进行量化赋分,将 学生具体的品行描述 转化为 德能币的数值表征,避免对学生“一锤定音”“一棒子打死”,产生消极颓废的恶性循环,给予学生“知错改错、容错补错”的机会,形成积极进取的良性发展态势。

(2)德能督导系统,规范督促学生

德能督导系统实现了“社会大众、家长、教师、同学和学生自我全员参与”,“文字、音频、视频、图片客观记录”,“统一标准、任务激励、过程监督、结果反馈,目标引导、层级分发、一键处理,申诉、举报、辩解保障公平、公正”的高效、公正、公平运行机制,以德带教,规范督促学生。

(3)多轨管理模式,同时支持行政班、导师班、教学班

同时支持传统的 “行政班” 模式,新高考下理想的“导师班 + 教学班”模式,以及实际操作应用中的“行政班 + 教学班”模式和“行政班 + 导师班 + 教学班”模式,实现多轨管理布局。

(4)常规管理、值班管理、课堂管理,多管齐下管理

从常规管理、值班管理、课堂管理三个角度出发,进行学生社会管理、家庭管理、学校管理的深度融合。支持学校、年级、班级进行相应管理范围内的分级值班安排,支持校内教师、学生及校外家长、公众参与的多方值班模式;支持教师课前、课中、课后对学生的直接督导,亦支持教师创建通知、打卡、讨论三种课堂互动交流讨论。

核心价值

(1)数据客观评价,公平、公正: 将 学生具体的品行描述 转化为 用德能币的数值表征,实现对学生从 人为的主观判断 向 数据客观评价 转变,凸显公平、公正。

(2)督导全员参与,事件层级处理: 社会大众、家长、学生、教师、学校管理团队全员参与督导,事件系统自动层级推送处理,学校、年级领导,班主任,导师按所属查看。

(3)畅通沟通渠道,教育“大事”不再有: 处理结果家长、学生可登录系统自行查看,对疑问之处可辩解、申诉,最大化促进学生、家长、学校间的有效沟通与理解,避免教育“大事”的发生。

(4)多轨布局,多管齐下,严防校园欺凌: 行政班、导师班、教学班多轨布局,常规管理、值班管理、课堂管理多管齐下,让校园欺凌无处遁形,切实防范校园欺凌。

(5)客观写实记录,更多理解与支持: 围绕学生品行活动,通过“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等客观写实记录,提供学生在校表现轨迹,促进教育事件发生后社会、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