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德能
德能银行 资讯 文本资源 资料 人物 查看内容

“时代楷模”第二炮兵某洲际战略导弹旅:铸剑卫国执长缨

2019-3-2 16:15| 发布者: news| 查看: 2639| 评论: 0|来自:中国文明网

摘要: 【2015年7月30日】第二炮兵某洲际战略导弹旅是我国第一支战略导弹部队。自组建以来,他们始终不忘历史责任、聚焦强军目标,以忠诚基因铸魂励志,以担当精神真打实备,以严实要求锤炼作风,精练苦练战略铁拳,倾心铸 ...

  中央宣传部30日在中央电视台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时代楷模”第二炮兵某洲际战略导弹旅先进事迹。

  黄志强同志生前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专家组组长,我国肝胆外科奠基人之一。他从小经历抗日战争,立下学医报国远大志向,从医77年,将全部心血和精力投入国家和军队医学事业,鞠躬尽瘁直至生命最后一息,铸就了大医为民、德技双馨的人生丰碑。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被总后勤部授予科学技术“一代名师”荣誉称号。2007年,中央军委给黄志强记一等功。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生动体现了爱党报国、矢志不移的忠诚品格,开拓创新、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心系军民、践行宗旨的高尚情操,躬身为桥、甘为基石的人梯精神,诠释了“三严三实”要求,树立了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

  他们远离光环,却护卫万里天疆;他们蛰伏深山,却撑起大国脊梁;他们不在战争前沿,却是人类和平的砝码。

  没有惊天动地之名,却有惊天动地之举。作为中国战略导弹方阵的“种子部队”,第二炮兵某洲际战略导弹旅官兵56年如一日,心中始终装着国家和民族,眼光始终紧盯未来战场,胸膛始终燃烧如火激情,脚步始终紧跟信息前沿,枕戈待旦、孕育雷霆,锻造出一柄能够断然出手、决战决胜的“中华第一剑”。

  军人,就要向强军目标聚焦,一声令下打得赢

  那年,该旅发射二营被第二炮兵评为军事训练一级营。庆功之时,官兵做梦也没想到,一场“滑铁卢”正在等待他们。

  静谧的雪夜,月暗星稀。午夜时分,旅基本指挥所向该营下达演习命令。

  官兵迅即集合,悄无声息向阵地进发。然而,看似平静的夜晚,一场“暗战”正悄然而至。

  “卫星即将临空”,行进至某开阔地域,突然下达的特情,让该营指挥员懵了——按照预案,这个时间点不该有卫星临空。

  是规避卫星还是继续前行?短暂犹豫,终成遗憾。导调组判定,部队行踪暴露,演练败北。

  事后,官兵发起牢骚,“这样的特情不合常理。”旅领导的回答不容置疑,“卫星调整轨道,怎会提前告知?诡秘的太空‘谍眼’时刻都在变着法儿窥探我们。只有平时把情况预想清楚,把对手研究透,才能在战时不留遗憾!”

  一番拷问让官兵直冒冷汗。他们的预案里,“小股敌特袭扰”“桥梁被炸”“道路被毁”等赫然在列。

  “真正的战斗,哪些特情才是致命之伤?”一场战斗力标准大讨论旋即在全旅展开。在一次次思想交锋中,官兵们逐渐认识到:一名军人,如果视野狭窄,无视全局,只能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如果缺乏战略眼光,不注重学习思考,缺乏跑步前进、疾步追赶的勇气,就会“一觉醒来”被甩在后头;如果缺少现代战争知识,不把世界装在胸中,就不可能“按准地球的脉搏”。

  面对世界风云变幻,肩负神圣使命的该旅官兵异常清醒:军人眼界,注定要超越传统疆界;军人担当,必须要着眼强军目标。

  踏访该旅一座座深山军营,记者看到,图书室里,整齐地码着高科技书籍,不少都翻得毛了边;政工网上,官兵们浏览最多的是军事前沿知识。闲暇时间,官兵们经常关注的是世界热点,经常谈论的是大国形势,经常分析的是打赢差距。

  他们把战略思维融入日常训练,通过研透潜在对手,研究未来战争特点,提高部队能打仗、打胜仗能力;将特情处置贯穿训练始终,提高机关和分队应对难局、险局、困局的能力;建立常态化训练体制,使部队在“常拉、常演、常导”中提高实战能力。

  天上战机轰鸣,地上铁甲冲锋,海上航母巡弋,多维空间厮杀……荧屏上,伴随着轰隆隆的爆炸声,一幕幕战场画面撼人心魄。这样一份“军情通报”,是该旅每周交班会的例行内容。而这一传统,他们已坚持了数十年。

  今年4月8日,时任旅长杨光从国防大学学习归来,第一件事就是走上讲台,为全旅干部讲授《世界主要国家核战略》,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使命感、紧迫感、危机感。

  军人,就要向强军目标聚焦着力,不能做“井底之蛙”,而要做一只俯瞰大地的“雄鹰”,用战略思维把握战略走势,用世界眼光看清世界潮流,时刻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高度戒备态势,确保党中央、中央军委一声令下,能够上得去、打得赢。

  守护大国长剑,深山坑道也屏蔽不了我追梦的心

  “抬头一线天,脚下乱石滩;极目百步远,出门就爬山。”这是旅某阵通连驻地的真实写照。

  从城市入伍的列兵冯俊龙刚到那里,望着四周巍峨的群山,忍不住欢呼雀跃。然而,一周不到,整个人便蔫了。

  深山坑道,值勤岗台,他悄悄挂起退伍倒计时表。

  连领导找他谈心,他却说:“这么艰苦的环境,即使躺着也是奉献。”然而,一个特殊的仪式,让他的想法从此改变。

  去年除夕,年夜饭刚过,代理排长、二级军士长夏夕庆把阵地值守的10余名官兵,集合到导弹旁。

  “稍息!”“立正!”“向‘国宝’敬礼!”面对神剑,官兵们庄严地举起右手。夏夕庆从胸前取下卫国戍边金质纪念章,郑重地佩戴在导弹上。

  看着金光灿灿的纪念章,冯俊龙羡慕地问:“班长,我什么时候也能拥有这样的纪念章?”

  已在深山坑道坚守了21年的夏夕庆平静地说:“这枚纪念章,是对‘导弹守巢人’的褒奖。只有脚踏实地,热爱我们的‘国宝’,热爱我们的导弹事业,才配拥有它。”

  那天过后,冯俊龙像变了个人,悄悄撕下倒计时表,挂上了自己的成长路线图。

  回忆当年的相似经历,已是四级军士长的李涛略显羞涩。他所在的连平均每天日照时间不足2小时,没有手机信号。全连仅有一部电话,每逢节假日,四五十号人在电话机旁排起长队。

  一名新毕业排长刚到那里,为了与女朋友说上几句悄悄话,一口气冲到山顶,把手机挂在树枝上,试图寻找微弱的漂移信号,最终失望而归。

  李涛坦言,刚进山沟时,他也想早日“出山”。然而,下连后“向阵地报到、向‘国宝’敬礼”的第一堂课,让他对军人的使命有了全新认识。他在心得体会本上写道:“连队没有信号,说明位置更重要。军人的胸膛里,更要响起冲锋号!”如今,他已担任供电操作手13年,常年保持导弹阵地24小时不断电,官兵称他是连队“最忠诚的人”“最能干的人”“最放心的人”。

  守在岩层深处,地处信息孤岛,一代代“导弹守巢人”用坚守诠释着追梦圆梦的责任和担当。

  16年前,四级军士长张梁开始了一个人的“早操”——巡查阵地水泵房。有人给他算过一笔账:连队距离水泵房1.2公里,一天早晚来回两趟就是4.8公里,一年365天,16年就是28000公里。

  守卫深山坑道,官兵缺的是信息,但绝不缺信心。去年,上级为某阵地配发一套信息系统。部分设备经过上级重新改造,没有现成的说明书。

  安装受阻,三级军士长王瑞杰主动请缨。入伍时只有初中学历的他,能行吗?战友们纷纷投来质疑的目光。

  王瑞杰找来基本专业教材,挑灯夜战,最终编写出一套详细的安装说明,保证了信息系统的顺利安装。

  守护大国长剑,看似平凡,实则不凡。或许他们永远也成不了英雄,但他们的职责就是守护“国宝”,注定与大山为伍,与洞库为伴,把自己的梦想镌刻在党和人民的心中。

  导弹阵地束缚我的活动空间,却束缚不了我们强军脚步

  一场即将到来的大雨,让该旅党委会陷入僵局。

  2013年7月的一天,一场某状态下值班转换任务摆上议事日程。按照战标要求,该任务需要在数天内完成。然而,气象预报显示,第二天驻地将有一场大到暴雨。

  任务刻不容缓。是遵循战标还是缩短时间,与会人员争执不下。有的表示,突破战标意味着风险,任务推迟一天不碍大局;有的表示,任务就是打仗,绝不能等待,只有敢于突破,才能推动战斗力建设大踏步前进……

  此时,时任旅长杨光正带领官兵在外执行任务,大家都把目光聚焦到政委文青身上,等待他定下决心。

  “任务有没有把握?”在与操作骨干逐个谈心后,文青果断拍板:当夜完成任务!

 夜幕中,基地司令员闻讯赶来,看到官兵们紧张有序的操作,他勉励大家,“你们只管放心操作,大胆干!”第二天凌晨时分,官兵们高标准完成了任务,刷新了该型武器某状态下值班轮换的最短时间。

  导弹战位,空间狭小;战标既定,突破更难。而文青的自信,源自官兵的个个过硬。从干部到士兵,从机关到基层,他们人人围绕能打仗、打胜仗目标,强化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思想,出实招、用实劲,与时间展开赛跑,按照打仗的要求搞建设、抓准备。

  第一次参加第二炮兵等级营长考核,发射三营硕士营长周游国只评了三级,刚刚及格。旅领导问他:“你这个三级营长能不能指挥打仗?”一句话,问得他面红耳赤。

  卧薪尝胆,百炼成钢。仅仅一年,周营长又走进考场。面对十几名第二炮兵顶级导弹专家的轮番考问,他两个半小时对答如流,没答错一个问题,没判错一个现象,没画错一个电路。坐在台下的基地司令员,不相信今天考不倒他,按捺不住上台和他过招,提了一个非常刁钻的问题,还是没有难住他。经过不懈努力,他被破格由三级发射营长直接定为一级发射营长。

  目光直面打仗,训练直通战场。这些年,部队历经多次移防、转隶和换型,但从来没有一人思想抛锚、没有一次行动迟疑、没有一个落伍掉队。因为官兵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连着中南海,连着党中央,不能有片刻懈怠。

  为了成为一名优秀号手,上士文熙俊经历了一场凤凰涅。他入伍后第一次专业考核只得了8分。营长觉得他基础太差,要给他换个岗位。得知消息,他找到连长说,“请相信我,我一定会给连队争气”。

  从那天起,文熙俊像变了一个人,厚厚的11本专业教材,他硬是一笔一画地抄了4遍,用过的笔记本摞起来比自己还高。为了攻克专业操作技能这一关,他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练,手心的皮磨掉一层又一层,指头上长出了老茧,进阵地时连指纹系统都无法识别。十年磨一剑,他现在成了响当当的士兵专家,编写的瞄准专业新教材在全旅推广,还立了三等功。旅长王锡民夸他:“这个兵,打仗能当专家用!”

  正是该旅官兵视使命为生命、把岗位当战位,以战天斗地的精神练兵备战,共同铸就了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战略铁拳,一次次圆满完成党中央、中央军委赋予的重大任务。

  为了打赢未来战争,官兵们在“地下长城”进行着“寂寞的长跑”

  高原戈壁,呵气成霜。那年初冬,该旅受命执行一场实弹发射任务。

  集全旅之力的技术骨干个个摩拳擦掌,盼望着激动人心一刻的到来。

  然而,为全面检验该旅作战能力,上级有意给他们出了一道难题——发射一枚拼装的老旧导弹。

  一头连着转型训练成果,一头系着全旅官兵荣誉。此役如获成功,他们将获得通往更高战场的“通行证”。

  每进行一项测试,官兵的心都紧张到了嗓子眼。然而,发射在即,发控台上一个瞄准仪器突然发生剧烈抖动。故障如不排除,将无法判断导弹的瞄准精度。

  该旅技术骨干分析认为,这是某电源干扰所致,只需更换电源即可。而在场的专家却表示,为确保发射万无一失,建议设备返厂维修。

  返厂,意味着任务推迟。对此,该旅官兵坚持己见,立下军令状。更换电源后,故障排除,发射如期进行,打出了同型号导弹历史最佳精度。

  发射成功了,但对决战沙场的军人来说,依靠外援发射导弹,终究不光彩。该旅官兵时常拷问自己:到了战场,上哪找外援?能打实弹是不是就能打实战?

 仗怎么打,剑就怎么练。为了打赢未来战争,该旅在“地下长城”里开始了一场“寂寞的长跑”。

  为了让尖子人才多起来、硬起来,他们从2006年起每年组织“十大创新成果”评比,广泛开展“问不倒”“一口清”“一摸准”群众性练兵活动,推动了人才队伍快速成长;制定人才培养三年规划,构建“总体型人才领头、权威型人才保底、通用型人才应急”的实战化技术人才保障体系,一举破解洲际导弹部队缺少“大家、高手、权威”的现实问题。

  为了实现所有发射营独立发射能实战,随机抽点拉出哪一个都能打,他们突出抓导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运用集中研讨、帮带育才、周考月查、上装操作等方式,每年组织两次专业技术大会考,人人登台、个个过关,培养了一批技术明白人和训练领路人。

  为了让大国长剑出手更加迅捷,他们探索优化作战流程,作战准备时间缩短五分之四,大大提升快速反击能力;加大密闭生存防护训练力度,在地下“龙宫”一待就是数十天,特情处置接连不断,有时20多个小时连轴转,让官兵的生理心理经受极限挑战;在作战阵地开展大型号导弹实战化训练,开创第二炮兵同型号部队的先河;按实战流程组织实弹发射,创造了该型导弹历史上的“五个第一”。

  强军需要梦之队。而今,追梦路上,该旅官兵步履铿锵。前不久,官兵们兵分两路,一路西行塞外,在位移战场上剑指苍穹,一路蛰伏深山,在固定战场上鸟瞰寰宇,练兵备战如火如荼,铸盾砺剑夜以继日,时刻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高戒备状态。

  回顾该旅56年的战斗生涯,伫望他们走过的英雄之路,寻觅他们成长的足迹,我们不难发现,这支英雄的部队,绝不仅仅有一个辉煌的历史,更重要的是他们具备超越历史的精神,超越时空的目光……(记者陶宏祥 蔡瑞金 陈世峰)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分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