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德能
德能银行 资讯 教育时评 查看内容

成长时评:莫让“别人家孩子”伤了自家孩子

2020-4-21 11:37| 发布者: news| 查看: 953| 评论: 0|来自:未成年人网

摘要:   “爸爸,我走了,你不用找我了,以后我不认识你,你也不认识我!你不该有我这样的儿子。再见了,爸爸。”南京六合区一名小男孩天天(化名)给家人留下这样的纸条离家出走,家人四处寻找无果后无奈报警。在警方

  “爸爸,我走了,你不用找我了,以后我不认识你,你也不认识我!你不该有我这样的儿子。再见了,爸爸。”南京六合区一名小男孩天天(化名)给家人留下这样的纸条离家出走,家人四处寻找无果后无奈报警。在警方的帮助下,最终找到了孩子,男孩表示自己之所以离家出去,就是因为爸爸经常拿他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给了他很大的心理压力。(4月20日《扬子晚报》)

  在警方的帮助下,孩子被顺利找回,如果真的因为离家出走而有个三长两短,做父母的恐怕要后悔一辈子了。虽然造成这个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不是单一的,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孩子的爸爸在管教孩子的时候,经常拿他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天天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给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当这种心理压力超过了孩子的承受能力,才会做出离家出走这种极端行为。

  “别人家的孩子”估计是每个中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当自己调皮捣蛋了,父母会说谁家的孩子从小就很乖巧;当自己学习成绩不好了,父母会说谁家的孩子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当自己学习退步了,父母会说谁家的孩子现在学习进步很大。而当我们读完书,毕了业,到了成家立业的时候,仍旧无法摆脱“别人家的孩子”,比如我们迟迟不结婚,父母就会说谁家的孩子儿子都会打酱油了;比如我们想换份工作,父母就会说谁家的孩子一直在一个单位,混得也有模有样……

  在父母看来,拿“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以教育自己家的孩子,无非就是为了激励他们,让他们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但是,秉持这种教育理念的家长,可能没有想到,这种教育方式在多数情况下非但无法起到激励自己孩子的作用,反而会成为让他们产生挫败感乃至导致自卑情绪的“利器”,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他人,自己再怎么努力都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从而失去奋斗的动力和勇气。

  父母拿“别人家的孩子”激励自己的孩子,本来是出于一片好心,为什么会导致这种相反的结果?原因就在于,一个自己家的孩子,对应着的却是无数个“别人家的孩子”,而父母正是拿某个“别人家的孩子”身上的某个优点、特长来对比自家孩子身上的劣势、短处,这样,自己的孩子当然永远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而且感觉自己任何一个方面都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从而导致深深的挫败感和自卑心理。

  早就有人说过,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教育方式以鼓励为主,而中国父母的教育方式则是以打击为主,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欧美国家的孩子更加自信,愿意表现自己;中国的孩子则显得自信心不足,更多的时候宁愿“隐藏”自己。而类似孩子被“别人家的孩子”逼得离家出走的新闻,则是对中国父母的一种警醒,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反思。(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苑广阔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