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德能
德能银行 资讯 教育时评 查看内容

成长时评:给孩子们种下爱读书的“种子”

2020-4-22 14:23| 发布者: news| 查看: 596| 评论: 0|来自:未成年人网

摘要: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日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公布了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结果。对未成年人图书阅读量的分析发现,2019年我国14—17周岁青少年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12.79本,较2018年的11.56本增加了1.23本;9—13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日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公布了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结果。对未成年人图书阅读量的分析发现,2019年我国14—17周岁青少年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12.79本,较2018年的11.56本增加了1.23本;9—13周岁少年儿童人均图书阅读量为9.33本,略低于2018年的9.49本;0—8周岁儿童人均图书阅读量为9.54本,比2018年的7.10本增加了2.44本。2019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0.36本,比2018年的8.91本增加了1.45本。(4月21日《人民日报》)

  未成年人的图书阅读状况,总体还是让人欣喜的。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也就是说,一个人小时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会像人的天性一样自然、坚固。这说明,从小培养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十分重要,只要从小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能造福一生。从这个方面讲,读书应当从娃娃抓起。

  众所周知,一个人如果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如果再想教育和引导他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多半会事与愿违。这说明,要培养一个人的良好习惯,越早越好。而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这种慢慢培养过程中,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只有从娃娃抓起。比如,让娃娃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等他们长大成人后就会更喜欢读书,我国成年人的阅读量自然能得到大幅度提升。何况,从人的生理成长角度上讲,儿童阶段是人生起始阶段,是行为道德和人生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其身心发育、健康成长。

  其实,在古代,人们十分重视读书从娃娃抓起。由于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古人重文轻理,更注重孩子从小读书。比如,在宋朝,公办小学要求8岁的学生能够“诵一大经”,10岁能“诵两大经”,12岁能“诵三大经”。难怪大诗人杨万里说:“舟中一日诵一首,诵得遍时应得归。”为了从小多读书,古代还出现了匡衡“凿壁偷光”读书、车胤“囊萤夜读”等许多爱读书的小事故。不仅如此,古人也注重亲子阅读。这从流传至今的《井梧吟》这首诗的来源就可以看出。唐朝薛郧把女儿薛涛视为掌上明珠,从小教她读书、写诗,才有父亲的上两句“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和女儿当场应答的下两句“枝迎南北鸟,也送往来风。”薛涛后来成为唐朝“四大女诗人”之一。

  再说,外国早就重视读书从娃娃抓起。比如,在德、美、英、法等发达国家,政府都有相应渠道直接推动儿童阅读。无论是美国的《阅读卓越法》,还是韩国的《读书文化振兴法》等,都是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和引导儿童阅读。还有芬兰的家庭从孩子出生起,父亲就在家读故事、念报、讲童话给孩子听,让孩子在家庭教育里种下爱读书的种子。

  可见,读书应当从娃娃抓起。那么,如何从娃娃抓起呢?笔者认为,除了国家立法推进以外,一方面,应当打造阅读环境,推进幼儿早期阅读。比如,有关部门应当教育新生父母“如何读书给婴儿听”,营造家庭阅读的良好氛围等。另一方面,弘扬亲子阅读文化。既不要父母一律学习“孟母三迁”,也不要父母一律当“唐僧式”妈妈,可以身体力行地在家陪读,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到公共图书馆共读,等等,从而掀起亲子阅读高潮。同时,地方政府和全社会应当提供差异性、人性化的儿童免费阅读服务。无论是少年儿童活动中心还是公共图书馆,都应当定期举办阅读活动,吸引更多儿童爱阅读。各社区、小区应当设置“儿童读书室”,引导儿童阅读;甚至还应当在一些公共场所,如商场、超市、餐厅、医院等公共场所设立读书间,提供画笔纸张和书籍等,供儿童阅读绘画等。(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玫昆仑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