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德能
德能银行 资讯 教育时评 查看内容

成长时评:家长“鸡娃”要避免过犹不及

2019-11-18 11:13| 发布者: 官方客服| 查看: 1242| 评论: 0|来自:未成年人网

摘要:   近几年,“鸡娃”成为大城市家长们流行的一种教育方式,意为给孩子“打鸡血”。这种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以及课外班、兴趣班,不停让孩子去拼搏的行为被家长们喊作“鸡娃”。对此,有专家讲道,父母对孩子

  近几年,“鸡娃”成为大城市家长们流行的一种教育方式,意为给孩子“打鸡血”。这种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以及课外班、兴趣班,不停让孩子去拼搏的行为被家长们喊作“鸡娃”。对此,有专家讲道,父母对孩子有期望,有利于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绩。但是,前提是期望不能超越孩子的能力,不能因为父母的愿望是“希望孩子好”就可以上不封顶。(11月15日《工人日报》)

  有人说,现在这个时代,是对孩子最不友好的时代。现代家庭中,独生或两个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同时,也集万千希望于一身。在众亲人的期盼中,孩子从踏进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就在负重前行。确实,现在大部分孩子,他们身上的压力一点不比成年人小——不少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额外安排学习以及课外班、兴趣班等,誓要孩子进入名校、成为精英、光宗耀祖……让孩子们苦不堪言,这就是“鸡娃”的真实写照。

  当然,社会现实也催生了“鸡娃”的行为。尤其像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升学竞争一直特别“惨烈”,生存压力与日俱增,这必然使得许多父母更加“鸡娃”。虽说有压力才有动力,但长期用“打鸡血”的方式逼着孩子学习进步,也容易让孩子紧绷的神经断裂,不仅可能会导致逆反心理、厌学情绪,还会让孩子丧失了幸福感,失去了奔跑的激情。

  今年暑期的热播剧《小欢喜》中的宋倩,就是一个“鸡血”十足的“虎妈”,她想让女儿冲刺北大清华,做了很多牺牲与努力,却从不理会女儿的诉求,最终女儿被逼逃学、跳桥……现实中类似案例也不少,看似为孩子好,却过于“鸡血”让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幸福感。据报道,上海一对高知夫妻,为了孩子将来能考进上海的名牌小学,提前3年“备战”。孩子3岁时就开始被强灌“鸡血”,接受各种跨年龄层的教育培训,让孩子不堪重负。结果还没等到“幼升小”,孩子就因为压力太大患上了抽动症,而“牛蛙培训”也以失败告终。

  任何教育都应遵循一种适度原则,处于一种和谐自然、符合成长规律的状态。正如卢梭所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的确,无论是古代的“江郎才尽”,还是现在那些破灭的“神童传奇”,都无一不告诉我们,拔苗助长要不得。

  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但任何一条“龙”都不是父母“打鸡血”式地激发出来的。首先要有“龙”的潜质,然后遵循其成长规律,选择相应教育模式,针对其个性和兴趣因势利导,方能打造成“龙”,否则就可能过犹不及,让孩子成为“鸡娃”的牺牲品。(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付彪)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