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德能
德能银行 资讯 教育时评 查看内容

两会时评:罪错少年要减存量,更要控增量

2019-3-12 11:05| 发布者: news| 查看: 1469| 评论: 0|来自:未成年人网

摘要:   近年来,媒体报道了多起未满14岁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案件。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保和镇晏家坝村党支部书记查玉春说,这也是她关注的问题之一。为此,查玉春建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应

  近年来,媒体报道了多起未满14岁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案件。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保和镇晏家坝村党支部书记查玉春说,这也是她关注的问题之一。为此,查玉春建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应增设对未满14周岁涉罪未成年人的预防、矫治章节。(3月11日《华西都市报》)

  近年来,校园暴力不断发生。一些被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中,涉案人的施暴手段残忍,让人触目惊心,被欺凌者常常受到身心上的双重伤害。校园欺凌成为未成年人保护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然而,对于罪错少年的关注,社会似乎产生了严重偏差。与媒体讨论如出一辙的是,今年全国两会上也仅见如何矫治罪错少年的声音,极少听见直面问题实质的建议。如,强制送工读学校,降低刑责年龄,确保学校适当惩戒权等。罪错少年确实需要矫治,但是,在强调事后补救之时,不可忽视源头预防;关注“存量”的消减,更要重视“增量”的控制。忽视源头预防,忽视“增量”控制,一味强调事后补救、“存量”消减,无疑是本末倒置。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什么?当然有不良社会风气、不良影视作品、不良网络信息的毒害,但从本质上分析,无非是教育失败的结果。家庭和学校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环境,更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人格素养、法制意识、生活态度、行为习惯等内在品质养成的最重要“苗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师是灵魂塑造者。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倘若“德之不彰”“德之不存”,各类不良信息就会潜移默化,“性本善”就会“性乃迁”。

  必须认识到,促使未成年人心灵向善向美,唯有教育力量可以达到。一个孩子内心向善向美,就拥有了拒绝外界邪恶思想侵入的能力,就拥有了尊重、宽容、友善的美德。这样的孩子才不会轻易沾染江湖习气,不会做出伤害他人的举动。而这种理想的实现,只有依赖于教育,不能过分寄望于任何强制手段。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家庭和学校是鲍鱼之肆,孩子必然浑身腥臭;家庭和学校是芝兰之室,孩子必然散发人格的芳香。也就是说,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用教育手段全面提升他们的内在修养。

  这种教育手段就是德育教育。现实的问题是,我们不少乡村家庭、乡村学校,几乎从来不重视德育教育,德育教育被应试教育边缘化,成功欲望掩盖了成长需求。家庭和学校从来或很少介入到未成年人的内心成长,未成年人在内心成长上陷入了极度迷茫,而这种迷茫心理迫使他们不得不向社会和网络寻找精神滋养。这正是问题少年、罪错少年不断涌现的根源。“一切社会病根,只有在课堂上才可能不复存在”,这说明,德育教育完全可以消除社会不良影响,也具有塑造高尚灵魂的能力。

  罪错少年的“存量”已经令我们焦头烂额,可是,遗憾的是我们还不及时更新观念,去思考做好防止“增量”的工作。矫治办法纵使有千万条,也不及预防办法一条。罪错少年问题治理的根本途径,德育教育要位居首位。只有全面提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德育教育生态、品位和质量,才能全面提升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养。(未成年人未网呼啦圈评论 范军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