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德能
德能银行 资讯 文本资源 资料 人物 查看内容

“时代楷模”编外雷锋团:半个世纪的坚守

2019-2-20 12:06| 发布者: news| 查看: 2558| 评论: 0|来自:中国文明网

摘要: 【2014年6月25日】半个世纪前,邓州560名青年应征入伍成为雷锋的战友;从1964年到1985年,这560名雷锋生前战友相继复转回乡,他们坚持雷锋战友本色,无私奉献,被称为“编外雷锋团”。2002年,邓州“编外雷锋团”正 ...

333.jpg

    为了更好地发挥“编外雷锋团”的辐射带动作用,当地政府于2003年建成开放了“编外雷锋团”展览馆,展览馆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馆内展区由“雷锋,我们的战友”、“与时俱进学雷锋”、“创建中原雷锋城”和“亲切的关怀,巨大的鼓舞”四部分组成,运用声、光、电及多媒体等现代化的布展手段,系统地展示了雷锋及邓州“编外雷锋团”的事迹。图为邓州编外雷锋团展览馆外景。(资料图由邓州编外雷锋团展览馆、邓州人武部提供)


  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 中央宣传部25日在中央电视台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时代楷模”河南邓州“编外雷锋团”的先进事迹。

  河南省邓州市“编外雷锋团”由雷锋生前所在团560名邓州籍退伍战士组成,他们始终铭记“雷锋战友”的光荣称号,把传承弘扬雷锋精神作为崇高追求,坚持不懈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吸纳社会各界共1万余人参加,成为中原大地传承弘扬雷锋精神的一面鲜艳旗帜。



  一次历史的巧合铸就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河南省邓州市“编外雷锋团”。

  1960年,河南省邓州市560名热血青年入伍与雷锋同在一个团服役,有的与雷锋一个连、一个班,亲眼目睹了雷锋的成长轨迹。后来,他们中有的当了“雷锋团”团长、政治处主任、营长、教导员、连长、排长,当战士的则多数入了党。

  “一生无愧为雷锋的战友。”带着誓言,他们从1963年至1986年陆续退伍、转业回到家乡邓州,这些老兵在各自的岗位上执著弘扬雷锋精神50年。

  脱下的是军装 脱不掉的是本色

  邓州市新华中路87号,一幢二层小楼就是“编外雷锋团”团部所在地。雷锋生前所在团第九任团长、现任“编外雷锋团”团长宋清梅说:“那时真幸运,一当兵就成了雷锋的战友。1962年2月19日,我与雷锋一同出席沈阳军区共青团代表大会,一连9天我们住在一个房间,雷锋在我的笔记本上写下赠言——一个革命者就应该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献给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这赠言铭刻在宋清梅的心上。

  “要为雷锋争光,不为自己沾光。”1986年宋清梅转业回乡,任副科级的市文明办副主任。有人为他打抱不平:“你是‘雷锋团’团长,牌子亮,找找人吧。”宋清梅很诚恳地说:“像雷锋那样当个螺丝钉不好吗?”在文明办副主任的岗位上,宋清梅不计名利得失,兢兢业业工作,一干就是10多年。

  像团长宋清梅一样,战友们“无愧为雷锋战友”的誓言不变。一次老战友们聚会,在座的有团、营、连三级主官和机关部门领导,就像一个“团班子”。大家眼睛一亮:咋不组建个“编外雷锋团”呢?

  1997年4月,邓州市委、市政府、人武部以公益组织形式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后,“编外雷锋团”正式在邓州市成立,由人武部代管,仿照部队编制,设有团长、政委,营长、教导员,连长、指导员,下设3个营9个连。随后,邓州市政府出资建起了“编外雷锋团”展览馆。

  “编外雷锋团”以弘扬雷锋精神为主旨,工作有章程、入团有仪式、管理有制度、行为有准则。除节假日外,每天有人值班,每月最后一天有工作例会,15年雷打不动。

  “雷锋”在邓州市落户了。广大群众从雷锋的战友身上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纷纷申请加入“编外雷锋团”。成立16年来,“编外雷锋团”先后23次“扩编”,从最初的3个营发展为16个营,成员由560人发展到4856人,是全国最大的学雷锋志愿者团体。

  变迁的是时代 不变的是追求

  “62岁的于彦斌入党了!”得知这一喜讯,老战友们为他举行了专门仪式。当这位被组织考验了42年的老兵庄严举起右手时,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

  于彦斌是雷锋的战友,1961年在施工中手负伤,雷锋鼓励他战胜困难和挫折,还经常帮他洗衣缝被。退伍后,于彦斌在一家企业当油料保管员,一干就是28年。

  于彦斌很讲原则:“国家的油个人一滴也不能用!”他不仅卡住了人情上的跑冒滴漏,还从空油桶里抠出了60多吨油料,人称“于老抠”。临近退休时,他拿出一份修改多次的入党申请书:“1962年我就向党组织递交了申请书,请组织考验我。”退休后,于彦斌义务担当“编外雷锋团”展览馆清洁工和300亩“雷锋林”管护任务,每天一开馆准时来上班。

  半个世纪风风雨雨,困难和考验接二连三。像雷锋那样,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在这些老兵心中坚如磐石。早些年,邓州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这些老兵中有110多人先后下岗。为了生活,他们有的摆地摊收废品,有的进深山垦荒种地,没一人向组织上张口伸手。

  丁士豪和雷锋一个连队,复员后被安排到企业,先后3次上岗又下岗,丁士豪没向组织张过一次口,带着老婆孩子到邓州市湍河南岸承包荒地和养蜂。滩头一座简易房内,端端正正贴着雷锋的画像。如今,走上富裕路的丁士豪谈起当初的选择更自信:“什么时候都要听党的话,为国分忧。”

  变换的是境遇 不变的是信念

  “服务人民,不为名利;奉献社会,不求索取。”这是邓州市“编外雷锋团”老兵的人生追求。他们中,有不少人是局长、科长,有的是检察官、法官。随着职务升迁、地位变化,金钱、名利等考验多起来。

  曾和雷锋床挨床的姚德奇,从团政治处主任职务上转业任邓州市房管局局长,掌管大笔经费和房源。但有人送给他一个绰号叫“一碗端”。为啥?姚德奇立下铁规:不管来客是谁,都是一碗羊肉汤、两个油馍,想拉近乎挖房源,没门。有个公司给他提供了3次出国考察机会,姚德奇一算账得好几万元,就借口忙婉拒了。房管局年年被上级纪委评为先进。

  “编外雷锋团”的影响越来越大,有商家打起“雷锋”的主意。去年春节前,一家保健品公司老总跑到团部,掏出一包钱,想聘请他们当形象代言人。老总话音刚落,就被“请”了出去。

  在农村的老兵们有260人先后当村干部,带富47个贫困村。邓州市小西关村是有名的“穷乱村”。在部队就是学雷锋积极分子的马武友上任村委会主任,10年里白手起家办起了14个效益好的企业,小西关村也变成“文明富裕明星村”。

  老去的是容颜 沸腾的是热血

  “我没给咱‘雷锋团’丢脸吧?我像雷锋吗?”弥留之际的高林富,凝视着前来送别的战友,断断续续地寻问着。这是他一生的愿望和追求!在他的生平中,这样介绍着:高林富是“雷锋团”转业干部、邓州市城郊乡烟站站长,40年中18次被评为“学雷锋标兵”。

  战友相聚时的人一年比一年少。当年560名青春男儿,如今已有186人离开人世,健在的也都是年过七旬的白发老人,可谈起学雷锋激情不减,践行雷锋精神脚步不停。

  雷锋的战友、原邓州市文化局副局长吴帅民退休后,通过微博向全社会传递学雷锋的信息。“赶这个时髦也是不得已。”吴帅民说,前年,有人在互联网上发帖,诬蔑雷锋和学雷锋活动。吴帅民义愤填膺:“真想冲上去和他面对面辩个真伪。”老人上网不熟练,用了大半天工夫回帖给予抨击。从此,吴帅民下决心学电脑,掌握上网知识和技能。现在他经常在网上与网友交流学雷锋的感受,还组织开通了“编外雷锋团”网站。

  这是一群充满激情的老兵。谈起学雷锋,讲到动情处,他们会起身朗诵“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引吭高歌一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老兵们说:“我们一生都要无愧为雷锋的战友!”(魏联军 焦景宏 冯海波)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分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