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重庆一中学组织全校197位老师进行了一场老师专属的“期末考试”引发网友热议。不少网友在围观老师“被考试”的同时,质疑考试的意义何在。1月22日,记者从考试的设计者之一杨飞处了解到,考试是为了培训老师们的专业功底,不会公布成绩也不设奖惩措施,目前学校计划以后每学期考一次,老师们并不抗拒考试。(1月23日《北京青年报》) “如果老师每年也参加期中、期末考试,该有多好!”这恐怕是许多人在做学生时的期望;“如果有一天,老师变成学生参加考试,而我却变成监考老师,看着他们在考场上抓头搔耳,那感觉实在是太美妙了!”这恐怕也是不少人在学生时代的幻想。现在,重庆这所中学就让老师进行了一场“期末考试”,而且计划以后每学期考一次,这种做法是值得点赞的教育创新。 一方面,老师的“期末考试”相当于身份互换,从学生角度感受考试的不易。前两天有报道称,厦门一小学让爸爸们与孩子互换身份,作为学生参加期末考试,考试内容涉及语文、数学、英语、对孩子日常生活的了解等,考试结束后爸爸们表示考试好难,有些古诗词都忘了,家长的平均分为66.8分 最低分仅7分。相信经历了这场考试,这些家长会理性看待孩子的分数。同样,当老师进行了“期末考试”,也会深切体会到学生每次考试的不易,比如参加考试的老师普遍感叹“很难得高分”,在考学生时就会少一些或彻底杜绝难题、偏题、怪题。这样的改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一方面,老师的“期末考试”可以倒逼老师加强学习,积累更多知识。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知识需要多次学习、复习才能巩固提高。老师要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复习、巩固自己的知识,以装满自己的那一桶“水”。同时,在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当今,新知识层出不穷,老师也要随时为自己的桶里“添水”“换水”。这就要求老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让老师参加专属“期末考试”,就是一种必要的倒逼手段。 此外,老师也“考试”能促进形成师生共同学习的氛围。一位初中生说:“老师们肚子里有货,还如此认真面对考试,让我们更加重视期末考试了,以老师做榜样。”一位高中生说:“看老师们也考试,感觉老师跟我们一起同甘共苦,学习很鼓劲。”可见,老师也“考试”不仅能以考促教,还能以考促学,教和学两方面都能得到提高。而且,此举还拉近了师生的关系,有利于营造平等的师生关系。 当然,老师的“期末考试”要达到教学相长的积极意义,最好也较真一下老师的考试成绩与名次。而重庆那所中学不会公布老师的成绩,也不设奖惩措施,如此一来,老师们考好考差一个样,甚至可能无从知道是考得好还是考得差,“期末考试”倒逼老师加强学习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实际上,老师参加“考试”的分数和名次应计入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依据中,考得好要有相应奖励,考得差也要有相应处罚,如此,才能确保老师的“期末考试”不会走过场。长期“期末考试”的分数和名次,也可以成为教师优胜劣汰的依据之一。(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何勇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