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的网红班主任@我们1班王悦微,这学期教一年级,最近有一项新发现:班上大部分孩子从来不在学校排便!真的是这样吗?记者在杭城部分小学和幼儿园采访发现,这一现象在低年龄段的孩子身上的确比较普遍。(12月27日《钱江晚报》) 幼儿和低年级孩子大部分有憋大便的习惯,不在学校拉便便的做法十分普遍。可是,这并没有引起教师和家长的足够重视。甚至很多家长发现孩子肛门流血了,还误以为是意外伤害。 孩子憋大便有很多危害,首先是大便在肠道停留太久,水分被吸干,如果用力排便,很容易划破肛管和肛门,造成肛门流血,久而久之,极易形成痔疮和肠道溃疡。其次,憋大便会使直肠敏感性降低,容易造成便秘。再次,憋大便会导致体内毒素堆积,加重肝脏等脏器负担。 家长要防止孩子养成憋大便的习惯,首先要了解孩子不在学校排便的原因。很多孩子习惯了在家庭封闭的环境下排便,在学校集体如厕环境下,很容易出现害羞心理和紧张心理,导致拉了很多次都是白跑一场;有些孩子对学校开放式蹲厕不习惯,对马桶有种依恋感;少数孩子是因为不会擦屁屁,或者懒字作怪,嫌排便麻烦;个别孩子玩性太重,放不下游戏,一有排便感就刻意忍着。 所以,防止孩子憋大便,家长一定要对症施策,帮助他消除害羞、紧张和不适感。教师应在课间进行提醒,组织好集体如厕,督促孩子定期排便。由于人数多,排在后面的孩子常常会被迫憋大便,教师应当经常更换如厕秩序。当然,孩子养成憋大便的习惯,根源还是孩子在入园之前家长没有做好引导。特别是农村,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孩子常常有拉在裤子里的现象,冬春因拉湿裤子而感冒的也不在少数,令教师很是尴尬和恼火。 引导孩子在学校正常排便,也是行为习惯教育的重要课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家庭教育的责任心,家长在这方面切不可将其当成小事,让教师给家庭教育“擦屁股”。碰到憋大便的孩子,教师当然也不能“甩包袱”,要及时和家长沟通,耐心地做好孩子的引导和纠正工作。(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范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