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一乡村小学45岁男校长和25名留守儿童的生活故事,被拍成视频引起媒体关注。这所坐落于江西鹰潭余江区的小学,名叫黄泥小学。每天清晨到早市购买食材,下午2点着手做饭,“4点孩子放学时,就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校长章站亮自2018年10月来,自费购买食材每天为孩子们做“营养加餐”的故事,在当地传开。(1月2日《新京报》) 章校长每天自掏腰包为25名留守儿童做“营养加餐”,确实很感人。这道特殊的“营养加餐”里,凝聚的是一名基层校长对学生的关爱,也折射了一名基层校长对留守儿童关爱体系的最朴素的理解和践行。然而每天80元的开支,对工资本来就极其微薄的乡村教师来说,“营养加餐”多少显得有点让人不忍。 留守儿童的营养问题,早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也正是国家制定“农村中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一个主要原因。但如章校长所言,“营养加餐”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解决留守儿童的营养问题,而是借此方式给留守儿童一个“家”的感觉。留守儿童有家,但他们自幼就必须面临这个家“四分五裂”的残酷现状。 家是成长的摇篮,是温馨的港湾,是灵魂的栖息地,是精神的乐园。然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几乎什么也没有。父母远行,家已不家,多少羸弱的花朵在阴暗的墙角独自开放。缺少父爱母爱的阳光,缺乏亲情的相濡以沫,缺乏亲人的相互扶持,甚至连一句母亲的唠叨和父亲的呵斥都成奢望。 章校长说的没错,孩子们缺的不是钱,而是陪伴。那句来自大山深处的“妈妈我想你”,喊出了留守儿童泣血的心声。章校长的话告诉我们,留守儿童最需要的不是物质营养,而是精神营养。这种精神营养不是学校和教师能够给予的,也不是“留守儿童之家”“代管妈妈”能够给予的,它应该带有“第一口母乳”的味道。 跟章校长的内心体验一样,所有乡村教师都在痛感留守儿童教育的无力,痛感亲情缺失、家教缺失给留守儿童带来的情感和心理伤害。为破解留守儿童问题,国家和政府做出了不懈努力,教师付出了额外的奉献,然而教师们无不深感这一切都是没有抓住关键。给留守儿童进行“营养加餐”,最需要的是精神营养的加餐,是亲情的回归,是家庭教育的复位。 所有孩子都有享受父母贴心呵护和谆谆教诲的权利,怎么能忍心将带泪的“留守”强加到孩子身上?我们一直在通过建立留守儿童全方位关爱体系,试图弥补过失,但是,留守儿童需要的却不是这些。他们孤独无助的内心不会有感动,只会有无法释怀的怨恨。对留守儿童的真正关爱,只有一条路可走:减少留守直到消灭留守。方法只有两个,一是进城务工的夫妻一方留家照料孩子,一是带着孩子随迁就读。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真切地期望:父母应暂时放弃眼前利益,着眼于孩子成长的长远利益;城市必须释放更多责任心,为随迁子女提供就读条件。对于留守儿童,教师给予的,社会给予的,都是次要的,唯有父母给予的,才是原汁原味的精神营养。(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范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