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接合部,湖南是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半月谈记者在湖南常驻20余年,一直跟踪多个乡镇城镇化的发展轨迹,发现近年来,当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数一直呈高速增长态势,很多都是外地回流的。从人口流出、发展缓慢转变为人口回流、走向繁荣,中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拐点”是否近了?如何乘势而为?成为值得思考的命题。(1月13日《半月谈》)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小学生呈现从农村向城市单边流动的趋势,以至于许多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由于生源不足,不得不撤点并校,这样又导致一部分学生不能在家门口上学,更多家长不得不将孩子转到城里,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使学生向城市流动的趋势更加明显。 中小学生集中到城里上学,也带来了城市教育出现一些困难,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加剧了当地的入学难。作为外来人口,学生家长也因孩子上学的事伤透了脑筋,有时不得不多花很多钱,甚至花钱也争取不到就近上学的机会。这还不包括农村空心化、劳动力后继无人、乡土文化缺乏传承者等诸多远期影响,学生向城市单边流动,已形成一系列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的负面影响。 假如孩子能够在家就近上学,并且教学质量更有保障,相信没有多少在外务工人员愿意将孩子带在身边。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村学校无论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都要比城里逊色不少,在此背景下,在外务工人员当然不敢贸然将孩子送回农村老家。 然而,这种现象在当前发生了很大的改观,不仅湖南多地出现了学生返乡就读的热潮,而且在其他一些地区同样出现了这类现象。比如2017年,安徽省阜南县教育局摸底发现,阜南县农村学生回流至该县的乡镇学校十分明显,已形成一股不小的回流热。原因在于当地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教师结构更加优化,家长、学生不愿再“舍近求远”。 这说明,学生回流,是国家十分重视农村教育工作的必然结果。重视农村教育,重视环保,希望保持农村原貌,建设“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土文化已成普遍共识,农村发展的新机遇已经形成。特别在扶贫工作的大力推动下,教育扶贫已悄然改变着农村地区的教育状况,硬件设施的改善、教职员工待遇的提升、高校招生指标向农村和落后地区倾斜等,带动不少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出现了质的飞跃。 更应该看到,仅仅提升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还不能确保学生返乡成为潮流。孩子跟着父母走,学生返乡的同时,则是劳动力返乡。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促进地区均衡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农村欠发达地区获得了更多政策支持,也迎来了更多发展机遇,带来就业形势的改善,这种回流趋势,是时代进步的必然,只会越来越得到强化。(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罗志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