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正值青春韶华。可对于家人而言,22岁的晨宇却成了全家最大的愁事——从小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流;18岁出国留学,两年败光200万元却连预科都没毕业;回国后到大专院校求学,不到两个月就弃学回家;与游戏为伴,仅剩下的交流就是向家人要钱……晨宇的母亲刘女士在讲述中几度落泪,她多次重复一句话:“事业再成功,也无法弥补教育的失败!”(12月17日《新晚报》) 从报道来看,父母离异,父母和奶奶都觉得对孩子有巨大亏欠,于是对晨宇有求必应,奶奶更是对家中“独苗”照顾得无微不至,把最好的都留给孙子。畸形的宠爱,让晨宇的性格变得偏激,并与社会脱轨,不会与人交流,不出去读书、工作,没有一技之长,天天窝在家里打游戏,甚至发展到奶奶一口口地喂饭,使得其形如废人。“22岁巨婴”让父母揪心,让旁观者瞠目。 这个事例中存在几大误区:第一,父母离异后,亲人都用金钱和物质补偿孩子,溺爱又缺乏交流是很多父母的惯例,却不知道高质量的陪伴才是教育的真谛;第二,晨宇上中学时,越来越孤僻,没有朋友,也很少与人交流,成绩处于班级中下游,此时说明其已出现异常苗头,但其父母并未因此警醒,从而错过了教育的最佳时机,晨宇也在偏离的轨道上越走越远;第三,父母错误地以为出国留学是让晨宇洗心革面、长大成人的机会,不惜花费巨资送其出国,没料到儿子只是换了个环境继续关门打网游,两年败光200万元却连预科都没毕业,要知道,不是任何学生都适合留学,那些本身学习基础、自理能力、自控能力欠佳的留学生,独在异国他乡,反而更容易自暴自弃。 “22岁巨婴”虽说是一起极端个案,但击中了家庭教育的普遍缺陷。近年来,我国离婚率逐年攀升,如何处理好婚姻自由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关系,是摆在诸多家长面前的难题。同时,随着留学潮的兴起,一些父母热衷于把孩子到外国留学“镀金”,而不顾孩子成长的特性及实际条件,结果,孩子在国外既没有学到什么知识,更浪费家庭的钱财和孩子的青春。加上网络游戏风行,一些人把网络当做逃避责任、游戏人生的绝佳场所,沉迷于网络,无休止地啃老,从而荒废青春,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这些都值得警惕。 “22岁巨婴”凸显家庭教育误区。在一些家长眼里,孩子总是孩子,无论是懵懂无知的童年,还是已经成人的青春期,关怀备至,甚至溺爱有加,在大包大揽的成长环境中,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无形中日渐退化。日积月累,孩子容易形成极度自私,只知索取不讲奉献,绝对地以自我为中心,毫无规则意识、道德约束,把别人的帮助、赠予视为理所应当,无所事事,再加上人格偏执分裂,最后成了身强力壮、心理却还滞留在婴儿水平的成年人。 “22岁巨婴”是社会高速变革阶段时代,一些家庭的成员关系调节失当的结果。每一位家长都要从中及时总结教训,认真学习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改变落后的溺爱教育模式,要学会适度拒绝孩子,同时观察孩子的情绪,并进行开导、沟通,多与孩子交朋友,谈谈心里话。帮助青春期的孩子掌握排解家庭变故、情绪受挫的技巧,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挫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亲情观、人生观。 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家长们要知道,有一种“害”叫溺爱,陪伴孩子健康长大,殊为重要;青少年也要学会自我成长,善待父母,反哺感恩。现代人如何做父母,如何做子女,以及如何拯救“22岁巨婴”,这些思考永远不会结束。(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王丽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