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8月,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启动了“农村中学科技馆公益项目”,在中西部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选择一定数量的中学,结合青少年兴趣,建设一批农村中学科技馆。耕耘六载,今年年底全国建成700所农村中学科技馆,直接服务公众300万人次。2020年底要实现建馆1000所的目标。(12月24日《科技日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设一批农村中学科技馆,是有着强烈的现实需求的。一方面,正如上述报道中一位农村中学生所感慨的,“科技日新月异,城里的孩子可以轻易感受到,但对偏远山区的我们而言却是奢望”。感受不到科技的日新月异,就会严重影响农村学生的发展。比如,思想认知上缺乏科学知识,只能从父辈祖辈那里继承愚昧落后的东西;学习钻研上缺乏好奇心,缺乏探索和创新精神,只会固步自封、墨守成规。这种状况甚至会代际传承,使一代又一代农村孩子陷入到低科学素养、低探究能力的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据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我国城镇居民科学素质比例为11.55%,农村为4.93%,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短板在农村。在我国农村地区,尤其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科学素养普遍很低。这种状况急需改变。如何改变?当然是从娃娃抓起,毕竟,科学知识普及、科研实践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需要一定知识作铺垫的。让农村孩子获得坚实的科学教育、科技熏陶、初级科研成果展示,培养农村学生对科技的热爱、对科研的兴趣,提高其科学素质,则可以带动身边的大人。 当一批又一批农村中学科技馆建成之后,从理想状态或者初期效果来看,可以为农村孩子打开一扇科技之窗,便于他们了解科技知识,增长科技见闻,探索科技奥妙,在这里,甚至可以激发他们立志从事科学研究的远大理想。据报道,一些已建成农村中学科技馆,还成了孩子们展示才华的舞台,医护跷跷板、太阳能闹钟花瓶、声控自发光钟表、环保型章鱼捕捉器……让人倍感意外。与此同时,农村中学科技馆还可以通过“一个学生宣传一个家庭”,辐射带动农村居民的科学素质从整体上提升,缩小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 当然,农村中学科技馆建设要防止虎头蛇尾,热热闹闹开场,冷冷清清收场。这些年,城市科技馆频现运营状况差、设备成摆设、长年“铁将军”把门的尴尬。一些科技馆“重馆轻展”,建起来后,不愿对设备、展品等进行充实和更新,不愿投入经费和技术人员进行维护,有些科技馆的设备因超期服役而伤痕累累,科普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丝毫产生不了科普效果,反而极大地浪费了建设资金和土地等资源。农村中学科技馆建设理当避免重蹈覆辙,针对孩子的科普教育,更不能“写在本本上,放在包包里,扔到柜柜上”。 该怎样保证农村中学科技馆运营良好?作为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建设农村中学科技馆,募集的是社会资金,汇聚的是社会爱心,让善心结出了善果。对于这一善果,各地相关部门应予以持续性扶持。比如,在观念上,重视农村中学科技馆的巨大作用——农村孩子是提高农村居民科学素质的关键人群;在财力与科技资源上,常态化地给予农村中学科技馆以支持,该拨款的拨款,该提供设备的提供设备。建设要依靠基金会,运营不一定也要全靠基金会,大家应共同呵护贫瘠土地上开出的“科技之花”。(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何勇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