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中宣部日前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要求把影视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美育等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使观看优秀影片成为每名中小学生的必修内容,保障每名中小学生每学期至少免费观看两次优秀影片。力争用3到5年时间,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基本普及,形式多样、资源丰富、常态开展的中小学影视教育工作机制基本建立。(12月26日《人民日报》) “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像电影那样,超越一般感觉,直接触及我们的情感,深入我们的灵魂。”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的这句话,说明影视对观众精神世界的塑造作用十分巨大。尤其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形成期的中小学生而言,影视对他们的精神世界更具影响力,甚至是冲击力。影视教育在中小学德育、美育过程中,最具受众基础与传播效应,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与优秀品行培养,以及对学生进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等能力的培养,审美观的塑造。此番,相关部门要求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更有助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影视教育需要创作更多好作品。据报道,为保障影视教育顺利进行,除了教育部将会同中宣部每年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片目外,各地要注重遴选思想性、艺术性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的优秀影片。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虽然我们曾涌现过一批中小学生喜欢的经典影视,但经典总有看厌时,至少会产生审美疲劳。这就需要影视工作者多多创作一些适合中小学生观看的优秀影视作品,特别是中小学生题材的优秀作品。这些年,尽管我们的影视作品大为丰富,但青少年题材的却屈指可数,这是不利于开展好影视教育的。 影视教育需要开辟更多好形式。《指导意见》要求,要保障每名中小学生每学期至少免费观看两次优秀影片;要让中小学生在看电影、评电影、拍电影、演电影中收获体会和成长。这就提出影视教育的形式要有多样性。比如,在看电影后评电影,或各自撰写观后感,或全班师生讨论交流,或分年级展开辩论,可以引导中小学生进一步品鉴优秀影片,体会其内在精神,学习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先进人物和美好事物,此之谓感受美、鉴赏美。如今有个别学校让学生演绎课本剧,这是在创造美。有条件的学校在影视教育中,不妨让学生也演一演影视剧中的人物,创造一下美。 影视教育需要出台更多好举措。对各地来说,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思想认识不到位是需要克服的首要障碍,体制机制不健全、条件保障不完善则是第二大障碍。《指导意见》要求,推动当地影片放映机构创造条件为城市中小学生开设电影专场,实现农村学生免费观影活动全覆盖,并组织开展特种电影公益放映活动。这都是需要人、财、物等成本的,这就要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条件保障,解决好人、财、物从哪里来等问题。比如,是给影片放映机构提供补贴,然后由它们免费放映,还是给学校免费特供优秀影片,让学校自行放映?这些问题不解决,影视教育动力仍会不足。 总之,影视教育对提高中小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树立正确“三观”,丰富精神世界,大有裨益。要搞好影视教育,从相关部门到影视行业、学校与家庭,都需要下大力气配合,在影视作品上出新创优,在教育形式上寓教于乐,以引起中小学生的观赏兴趣;同时,在硬件设施上要投入到位,在规章制度上要建立健全,从而为中小学影视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证,让孩子们在影像世界中真正获得精神成长。相信有了更多好作品、好形式、好举措这三“好”,影视教育应该会成为中小学生收获善良、诚信、正义、勇敢等美好品质,承续文化根脉的重要阵地。(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何勇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