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位“洋教授”凭着直播化学实验迅速走红网络,吸引了超过200万的粉丝观看。这位“洋教授”穿梭在瓶瓶罐罐的化学药品和各式各样的化学器材之间,制作出了“大象牙膏”“穿云箭”“腾云驾雾”等多种神奇现象,单条视频最高点击量超过1500万。直播化学实验走红之前,戴伟已经从一名大学老师变成一位科普化学的中小学化学老师。为了让化学变得有趣,戴伟想过很多办法,精心设计的30多个实验都能吸引孩子们的惊叹。(12月10日《北京青年报》) “洋教授”戴伟所展示的化学实验,并无太多神秘之处,都是最常见的化学反应,也没有太高的技术门槛,在很多科普节、科技馆都能见到。然而,就是凭借这些简单有趣的化学实验,“洋教授”戴伟受到了众多网友粉丝的追捧,包括中小学生、成年人在内,都对其展示的化学实验发出“惊叹”“神奇”的评价,甚至隔空喊话“好希望你是我曾经的化学老师,那样我早考上清华北大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想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必须通过各种化学实验,去观察、分析各种物质的化学反应。然而,受到教育模式、应试教育、硬件设施等各方面的限制,国内教育在化学实验、动手能力这一块,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很多学生在初次见到戴伟时,都说化学真无聊,除了死记硬背的化学方程式和元素周期表,找不到半点乐趣,而在看到“洋教授”神奇的化学实验后,才发现化学居然有如此魅力,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据戴伟教授介绍,跟英国孩子每个星期做几次实验相比,中国孩子做实验仍然太少,很多孩子在好奇心最强的年龄,错过了接触化学实验的机会。对于开启科学大门来讲,好奇心是最好的钥匙,而国内教育在化学试验方面的缺失,令学生陷入“题海战术”无法自拔,逐渐对枯燥的学习模式失去兴趣,难以感知科学的趣味性。 “洋教授”戴伟通过给中小学生演示化学实验,乃是在科普方面的尝试,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到化学的神奇奥秘,从而重新树立起对科学的好奇心,有助于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思维。而且,戴伟不局限于课堂,还将化学实验搬到直播平台上,让所有网友都能在线观看,从而打破了时空界限,让三四线城市甚至偏远山区的孩子,都能通过网络接触到科学知识,以实现教育的公平性。 据报道,这位走红的“洋教授”,是北京化工大学的特聘教授,毕业于牛津大学。牛津的博士却跑去做科普,看似大材小用,可实际上,却是在身体力行,向孩子们传授科学探索精神,鼓励孩子们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养成科学分析思维模式,以更好地了解世界奥秘。“洋教授”的科普努力,对我国教育和科学家也是启示,需要思索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课本与实践并重,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硬件设施条件,创造更多的实验机会,挖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动力,让其葆有对科学的好奇心,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科学精神的人才。(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江德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