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管我们宣传教育改革的成果多么辉煌,不管我们宣传学校的课程改革突破了什么,只要我们学生的睡眠得不到满足,体质在下降,近视在增加,我们的教育改革就黯然失色。”在近日召开的中国教育明德论坛2018年年会上,特级教师李镇西谈了自己对当前教育改革的看法。(11月19日《中国青年报》) 特级教师李镇西关于教育改革的观点,既让人耳目一新,也让人心潮起伏。作为教师,谁不想自己的学生出人头地?作为家长,谁不想自己的孩子成为家庭兴旺的人?可是,教育以及教育改革,还是要多一些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身体健康着想。 教育改革的话题,应当围绕“人”来转。这里的“人”,当然是指学生,也可以说是人才。因为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渴求意愿都是强烈的,随着竞争的加剧,这种意愿又都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人才是创新、创业和创造的真正动力,是改变人类生活面貌和生存境况的着力点。在需求人才的问题上,各方面已经基本达成共识。 可是,为了顺应社会渴求人才的需要,为了满足学校教师在各类排行中不拖后腿的意愿,学校教育是不是就置学生的睡眠时间和体质于不顾,要求学生不断“刷题”,以无休止奔跑的方式冲向高校呢?回答是否定的。 教改,必须要围着学生转,要能满足学生的睡眠,确保学生的体质健壮。放眼当下,几乎每个学生除了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还要参加形式多样的补课。反正学习尖子害怕被超越,学习后进生拼命往前挤,没有不进步,只有更进步。学生放下书本拿起笔,放下笔就拿起书本,完成作业才能睡觉,睡前还要拿本书看到睁不开眼睛。在这样的学习氛围和背景下,学习成了学生“五加二、白加黑”无法回避的重中之重。 学生成了填充知识的工具,也成了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学生睡觉的时间少了,外出自由活动、娱乐的时间被占用了,上课时看黑板上的字模糊了,戴眼镜的多了,小胖墩多了,体质下降了……还没有到为国家奉献聪明才智的时候,有的学生就趴下了。求知之路无终止,身体的消耗却无回天之术。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人类几千年的文化丰富多彩,世界文化、地方文化、现代文化、传统文化,这些新老知识一下子浓缩并填充到学生的大脑,不是难,是很难。虽然学校教育会让极少数学生出类拔萃,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可因为这极少数人,影响甚至有害绝大多数人的身体健康,多少有一些划不来。教育改革不应想当然,但有时,教育部门也无法左右教育改革,这与教改的话题一样需要引起关注。(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卞广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