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深圳市龙岗区南湾学校校长在放学送学生出门时,坚持让家长把帮孩子背的书包取下,让孩子自己背,视频在网上引发关注。校长熊谨慎告诉记者,这些都不过是教育理念在日常细节的体现,他希望以身作则亲力亲为,规范一些日常教学,借此让学生学会亲力亲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10月18日《新京报》)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说:“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不同的人们建构了由不同的是非观、价值观组成的“意义之网”,影响着他们对同一事情的不同态度和立场。当家长帮孩子背书包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常态,另类的“不让家长帮孩子背书包”难免会引发七嘴八舌。 伴随着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儿童中心主义”让孩子们得到了非常的宠爱。当以血缘和伦理为核心的传统家庭观念和现代社会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乃至享乐主义组合在一起时,家长不仅将孩子消费欲望的满足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手段,还习惯了“替子女上阵”,许多原本需要孩子亲力亲为的事情,一些家长也热衷于代劳。这其实是不妥的。 教育竞争不仅是孩子之间的较量,也是家长之间的比拼。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让“读书苦”“读书累”成为一种尴尬的现实。在“身份焦虑”的裹挟下,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争上游”,卯足了劲头,心疼、体谅孩子不容易的家长只要孩子们学习成绩好,别的都可以忽略乃至漠视。不论是做家务,还是背书包,不少家长都不愿意再给孩子们加压,而是宁可自己多辛苦一点,也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为孩子“减压”。这种现象值得深思。 教育分层直接影响着社会分层,关系到孩子将来的社会流动。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教育竞争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连续谱;任何一个环节“掉队”,都可能让孩子在教育竞争中失利。一点也不敢掉以轻心、一刻也不敢怠慢停歇的家长,既在不断激励与鞭策孩子,也在不断为孩子们付出与牺牲。这其实也是可怜的。 “孩子,我宁可欠你一个快乐的童年,也不愿意看到你卑微的成年。”复杂而又残酷的市场,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的风险社会,让许多家长担心孩子将来过不上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成为“低人一等”的失败者与无能者。能帮孩子一点是一点,能让孩子轻松一点是一点,“家长帮孩子背书包”的背后,也就隐伏着家长的爱与痛。 然而,学会自食其力、自力更生,是每个人都必不可少的社会化。回归常识的“不让家长帮孩子背书包”,遵循了价值理性。只有改变教育生态,在考核评价制度上实现改革与创新,让减负落到实处,孩子们所背负的“书包”,才会真正变小、变轻。(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杨朝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