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许我并不需要考哈佛北大,只要快乐就好。”“人家还没绽放才华呢,就被选为‘没用的人’。”10月23日,一篇小学生作文《藏在角落里的我》走红微信朋友圈,小作者在写作中流露出独立的思考与平和的心态,被网友称为“一股清流”。(10月24日《扬子晚报》) 《藏在角落里的我》,是南京市一名叫尤逸轩的小朋友参加作文大赛时写的文章。相比于那些高大上或者三段论的命题作文,《藏在角落里的我》应该说更真实,也更能反映孩子的心声。小作者在作文中所表达出的“长大想当木匠”“不需要考哈佛北大”的平和心态,更是引发了很多人的思想共鸣。尤逸轩小朋友的作文被称为“佛系作文”“一股清流”。 “佛系作文”的走红,一方面是因为这篇作文具有真情实感,不矫揉造作。与那些无病呻吟的课堂作文相比,尤逸轩写的是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个人思考。《藏在角落里的我》不同于我们平常的“努力学习,永争第一”这样的思路,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其实当木匠的普通梦想触碰到了每一个普通人的内心。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考上哈佛北大,但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当木匠这样普通的职业。 长大了,你想做什么?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们每一代人几乎都面临过这个关于梦想的追问。当科学家,当大官,当音乐家,当教师,当富翁,我们很多人把自己所能想到的体面职业、发财梦想当作人生的目标,却很少有人长大了去当木匠,当农民。因为考哈佛北大的梦想似乎比当木匠要高大上得多。或者说,在世俗的眼光看来,一个人选择当木匠是一种没出息的表现。 “人家还没绽放才华呢,就被选为‘没用的人’”,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社会中的确存在。“三岁看到老”更是一种社会偏见。正如尤逸轩作文的题目《藏在角落里的我》,尤逸轩可能数学不好,但在体育课考核时,却可以跑得像奥运会冠军博尔特一样,这其实也是这个孩子身上的亮点。但很多时候,我们却总是看到孩子的短处,对孩子的长处却视而不见。从这个意义上讲,《藏在角落里的我》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家长都具有启迪作用,那就是我们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是让他接受“狼性教育”,还是“快乐教育”? 清代袁枚的那首叫《苔》的小诗前不久比较流行:“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们每个人都在拼命地竞争,想出人头地,竭尽全力地当学霸,当英雄,去挣大钱,考名校,找好工作,却往往忽视了那些默默无闻的人。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伟大的梦想,但又有多少人成就了伟大呢?大多数人的伟大梦想其实只是豪言壮语,我们最后过的就是普普通通的生活,成为了“藏在角落里的我”。 每一个梦想都值得尊重,不管是当木匠也好,考哈佛北大也好,这其实都是个人的选择。我的梦想可能很普通,可我可能成了一个最好的木匠;你的目标是成为科学家,可最后只能是一个梦想。(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徐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