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成瘾的孩子们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家长和社会习惯从成年人的角度去评判猜度,却很少倾听“网瘾少年”的真实想法。近期,记者采访了近10名有相关情况的青少年,超过一半的孩子表示,所谓的“网瘾”,是他们逃避现实压力的一种方式。(10月31日《中国青年报》) 此次采访调查,触及到“网瘾少年”的一个独特之处,对社会正确认识和看待“网瘾少年”很有帮助。这些青少年虽然都被周围人扣上了“网瘾少年”的相同帽子,并且从他们身上也可以总结出不少共同点,比如从小留守在家,或者父母很早就离异、缺少家庭关爱等,但也要看到,这些学生的网瘾表现各不相同,其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从医学专业的角度来看,尽管“网瘾”已被列为一种精神类疾病,但与其他疾病存在一个明显的不同,绝大多数疾病都有相同的治疗方法,譬如治疗高血压病就得降压,治疗焦虑症就得抗焦虑,虽然个性化诊疗方法也有,但多数疾病都以共性诊疗为主,重视疾病本身,看病名就知道了大概的治疗方法,因此,普通疾病不太重视导致疾病的原因,病因治疗通常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但网络成瘾这类疾病,或许只能以病因治疗为主,共性治疗反而只能起辅助作用,难以普适于不同的“网瘾少年”。这种独特性,与导致网络成瘾的复杂社会因素有关,因为疾病虽同名,但复杂的病因,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治疗和干预方法。 理解这一点,对于治疗和干预“网瘾少年”十分重要。过去一些机构认为,一种治疗和干预方法对于个别“网瘾少年”有效,就可将之普遍运用于所有“网瘾少年”,这种想法与网络成瘾复杂的病因不相符,注定是要失败的,也的确导致了一些问题。诊疗思维决定最终效果,重病因治疗,才是适合“网瘾少年”的诊疗思维。 当网络成瘾被列为精神类疾病之后,医疗系统就会为网络成瘾制定相应的诊疗规范,在此背景下更应该认识到,“网瘾少年”的独特性,注定了这些青少年最需要的不是开发共性疗法,而是符合大原则的个性化干预和治疗措施。 进一步而言,要想寻找到合适的个性化措施,就要先了解各个“网瘾少年”不同的病因。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每个“网瘾少年”都有其痛楚与辛酸,帮助他们戒网瘾,不能仅靠粗放式的干预手段,也不能将他们混同于其他精神类疾病患者,而是要深入其内心,找到他们的心理痛点,通过其成长经历,开出个性化的“心药”。(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罗志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