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德能
德能银行 资讯 教育时评 查看内容

教育时评:校内托管不能沦为“教育包办”

2018-10-16 11:10| 发布者: news| 查看: 986| 评论: 0|来自:未成年人网

摘要:   根据北京市教委要求,今年9月起,北京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始实行校内课后托管服务。近段时间,随着“新政”开始在学校落地,一些家长为其“点赞”的同时,也有家

  根据北京市教委要求,今年9月起,北京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始实行校内课后托管服务。近段时间,随着“新政”开始在学校落地,一些家长为其“点赞”的同时,也有家长开始提出质疑。三分之一的家长认为,校内托管仅能起到看管作用,孩子学不到东西。(10月15日《新京报》)

  校内托管是基于家长工作时间与接送孩子时间之间的矛盾,由学校提供的一种临时管理与照料服务,目的是减轻家长负担。因这种矛盾比较突出,在城市小学带有普遍性,因而被家长所普遍期待。

  近几年,教育层面自上而下,要求建立和完善校内托管制度,以回应社会关切,许多地方都作了相应尝试,对孩子放学后开展托管服务。同时,由于受制于现实条件,如管理力量、师资力量等,托管服务的效果有较大的区别,有的只是把孩子集中起来,让孩子写作业、玩游戏,有的地方则引入社会培训机构,为孩子提供兴趣爱好乃至课业方面的培训辅导。

  而对于校内托管,家长也有不同的看法,但相对集中的恐怕还是,希望托管服务能够督促辅导孩子做作业,以及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说直白点,就是希望托管服务成为公益性的教育培训,成为学校课堂教育的延续。比如,记者的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家长认为,校内托管仅能起到看管作用,孩子学不到东西,一些家长选择放弃校内托管,转向收费的校外托管机构。

  毫无疑问,家长对校内托管的期望,依然流露出较强的“起跑线焦虑”。但从实际来看,家长这样的期待,学校既无法提供,也与现行的教育导向不符。让托管成为课堂教育的延续,规范的师资哪里来?如果都成为学校和教师的负担,如此托管服务无法长久。事实上,许多地方先行先试的托管服务试点被迫取消,都是因为增加了教师负担。如果把校外培训机构引入校内,提供课业辅导方面的服务,可能会加重托管经济负担,同时,也与当前规范校外培训辅导行为的教育导向相违背。需要强调的是,对孩子的学习督促辅导,还应是家长的责任,也是孩子课业教育家校联动的一种方式,不能都交给学校,更不能让校内托管服务沦为教育包办。

  相关部门对校内托管服务应当有更精准的定位。一者,校内托管应是解决家长接孩子难的普适性照料服务,保证孩子安全,不能变成变相的课堂;二者,校内托管应是与学生课业教育互补的素质教育的有益补充,让孩子有机会在托管服务时间内,参加体育锻炼、文艺活动等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有益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总之,校内托管不能也无须大包大揽,试图满足所有家长的所有愿望与要求。在尊重家长的选择自由的前提下,也要搞好教育引导,让家长明白校内托管的职能所在。(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房清江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