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树叶,做一份12页的手写调查报告,收集一棵树不同时期的树叶,测算一枚树叶的周长……一位爸爸在朋友圈吐槽:一年级的儿子最近有项科学作业简直逆天了。“名字挺好——《叶问》,一年级才学一个半月,字都写不了几个,要完成科学老师完全没有带过的12页手写项目学习报告,我看,名字还是改成《咋整》吧。”这位爸爸是个工科男,花了整整两天完成作业,“更气人的是,有一项还要收集一棵树不同时期的树叶,坑死了,上哪找去?”(10月16日《都市快报》)点击查看>>新闻详情 最近,关于学生作业的新闻比较扎眼。一面是有关部门要求教师不得要求家长批改孩子的作业,不得布置要求家长完成或代劳的作业;另一面是不少家长吐槽孩子的作业难以独立完成,要有家长的协助或者提示,或者仍有学校要求家长在孩子的作业上签字。不过,笔者认为,遇到学校给孩子布置的作业,家长要摆正位置,端正心态,多体会与孩子一起作业的快乐,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过多地指责学校或教师。 大多数家长的传统观念认为,教育是学校或教师的事。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孩子能不能学得进、学得好,作业能不能做、做得是不是准确,都与教师的教学有关。殊不知,学校教育也是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教育,学校教授的知识不只是在课本上。学校提供拓宽孩子知识面的作业,由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不应该受到家长的过多质疑。学生完成自然科学方面的作业,有家长帮助更好,能让孩子涉及更大的范围,对自然科学领域有更多了解。 况且,现代家长基本有相当的文化水平,已经与过去年代的家长有很大不同。这些家长具备了教育孩子的基本条件,有的家长甚至比教师的文化水平、专业水平要高。家长根据学校的作业要求,帮助孩子,与孩子一起完成作业,还会有作业以外的收获。 作业《叶问》有深度也有广度,对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很有帮助。只不过,让一年级学生来做,是难了点,看上去更像是自然科学研究者能做的事。但实际上,老师是有相关提示的。《叶问》并不要孩子观察树的一生或四季变化,在家长引导下,孩子观察某一根树枝顶端的嫩叶和嫩芽,及之后的绿色树叶,掉落的枯黄叶子,了解一片叶从生到死的过程,让孩子接触自然、了解自然,很有创意,也很有意义。 而测量树叶的周长,看似超出一年级所学的知识内容,但这种知识点的延伸,能让孩子提高相关知识的兴趣。家长可以简单地告诉孩子,或用一把尺子,让孩子体会长度的概念。由于作业没有标准答案,什么样的作业都无所谓,孩子们参与的过程却是一种享受。只要家长多点时间陪孩子完成,即使慢一点,家长不用代劳,孩子也是可以做成功的。 对家长的吐槽,许多网友借题发挥,但往往跑题了。有的家长看了《叶问》这个作业,以为是学校留给家长的,其实不是。一年级孩子做作业慢慢腾腾,家长要理解。可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短时间内完不成作业,便亲自上阵,替孩子主动完成作业,孩子成了看客或过客,问题在家长没有足够的耐心或时间陪孩子。如果把孩子完成《叶问》作业当成一次亲子互动,与孩子在大树下一起完成,也用不了太长的时间。(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卞广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