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德能
德能银行 资讯 教育时评 查看内容

成长时评:别给留守娃种下被忽视的怨恨

2018-10-18 11:08| 发布者: news| 查看: 551| 评论: 0|来自:未成年人网

摘要:   日前,北京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在京发布《2018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白皮书》显示,在亲子联结方面,约40%的留守儿童一年与父亲或母亲见面的次

  日前,北京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在京发布《2018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白皮书》显示,在亲子联结方面,约40%的留守儿童一年与父亲或母亲见面的次数不超过2次,约20%的留守儿童一年与父亲或母亲联系的次数不超过4次。《白皮书》还显示,常回家“看看”,不如多打电话;被孩子怨恨的不是“外出”,而是父母内心的忽视。(10月17日中国新闻网)

  约四成留守儿童一年与父亲或母亲见面的次数不超过2次,在节假日增多、出行越来越方便快速的今天,这样的亲子见面次数确实稀少;约两成留守儿童一年与父亲或母亲联系的次数不超过4次,在通讯越来越发达、几乎人手一部手机的当下,这样的亲子联系次数也确实远远不够。正如调查组所反馈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联系较少,容易造成亲子关系淡薄,并导致孩子们心理安全缺失,自信心降低,从外在表现层面看,他们情绪低落、沉默少言,容易被欺凌或欺凌他人。

  不过,《白皮书》显示,父母被留守儿童怨恨的不是“外出”,而是父母从内心对他们的忽视。这一方面表明,留守儿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父母外出打工是为养家糊口,可以给自己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尽管他们日夜盼望父母归来,但家庭的贫困又让他们不得不接受父母无法归来的现实。另一方面也表明,外出打工的父母普遍注重给家庭创造更多收入,对留守孩子却没有给予足够的心灵关爱,很少给予孩子必要的情感抚慰。由此,孩子们对父母一方面是理解,一方面是怨恨。

  父母从内心忽视留守家乡的孩子,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也会从内心忽视打拼于远方的父母,在孤独迷茫乃至被抛弃、被忽视的心理认知笼罩下,他们跟父母始终难以建立起一种亲密情感,留守距离造成的留守伤痕甚至可能陪伴孩子的一生,影响他们的家庭观念、亲情观念。上述《白皮书》就显示,在亲子关系方面,各个年级的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情感依恋、精神依赖、行为依附得分,都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而且,留守儿童逆反期提前至小学五年级。这些都是值得警惕的信号。

  因此,留守儿童与父母见面、联系次数稀少的现状亟待改变。父母必须努力为亲子团聚或紧密联系创造条件,比如跟孩子保持定期的亲子互动,或返乡就业,在家门口创业,力争避免因空间分离造成亲子关系疏远。孩子与家庭的幸福不全由金钱决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比贫困更可怕的是亲情缺失。会赚钱的父母或许值得孩子骄傲,懂得亲子沟通、情感抚慰的父母,恐怕才最值得孩子拥有和珍惜。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一定物质财富,更要为孩子提供足够的亲情滋养与爱的陪伴。

  留守儿童怨恨父母内心的忽视,从侧面也表明,学校及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相关培训,提升留守儿童父母的亲子沟通意识与能力,扭转根深蒂固的重生轻教、重物质轻精神等观念,引导更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回归老家与孩子相聚。政府也要为父母回归老家、留守儿童流向城市创造条件,比如在本地创造就业岗位,优先吸纳有留守儿童的父母就业;对携带孩子进城的父母给予适当的生活补贴,尽量保障廉租房等待遇,尽快消除入学门槛等等。消除了留守距离,就能愈合留守伤痕。(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何勇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