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9日上午,中山大学2018级新生开始报到,在南校区东区120栋女生宿舍,有两个家政保洁人员在打扫宿舍,经过3个小时左右的清洁,整个宿舍里里外外焕然一新。原来,这两位家政是一位来自上海的妈妈请来的,这位妈妈报到前来过宿舍,发现灰尘很多,还有蟑螂,很难清理,便叫来了家政来清扫一下。(8月30日《南方都市报》) 这名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保持了高度的惯性,其平常状况如何也不难想象。事实上,这种现象并非孤例,在“好好读书”的理由下,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了只会考试的学习机器,他们在智商上也许不低,但在生活上却是“弱智者”——尽管有高大而健康的身体,却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不会做饭,不会洗衣,不会照顾自己的生活。 国内青少年自理能力差是个亟待解决的顽疾。媒体关于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报道并不鲜见:有大学新生住校期间因突然流鼻血,自己不会处理只好打电话求助;有准大学生被外地大学录取,因为生活无法自理和缺乏独立生活的信心,只能选择放弃而考上本省高校,还有大学新生不会洗衣服袜子,就准备了很多备用品,脏了之后要么打包寄回家给父母洗,要么拿到洗衣店洗…… 25年前,一篇《夏令营中的较量》的文章在国内掀起了轩然大波,中日同龄孩子在独立性、创造力、生活能力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引发了“未来竞争力”的忧虑,也把国内青少年自理能力、人格养成教育的短板暴露无疑。在自理能力、人格养成教育的体系中,父母和家庭无疑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是包办教育还是放手教育,在结果上也千差万别。 如果说学校教育因为应试化,而忽略了孩子的自理培养、人格塑造,家庭教育同样陷入了应试化的窠臼,在“只要学习好”的标准下,孩子们独立生活的需求与机会被人为剥夺,家长们通过自己的大包大揽和无微不至的关心,始终把孩子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下,而不给其创造独立生活的机会,也没有提供培养自理能力的条件。哪怕像入学打扫寝室此等小事,也要越俎代庖而一抓到底。 令人忧虑的是,上述那位上海妈妈的做法获得了不少支持者,说明此种现象比想象中更为严重。在很多人看来,外聘保洁员替孩子打扫寝室,一方面体现了“专业人做专业事”,另一方面,优秀的人才并非就一定要打扫清洁。这样的理由当然成立,但前提条件是你已真正获得成功,而非尚不具备独立能力且还是学生。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自理和独立能力都没有,连打扫清洁这样的小事都不会做,“人格缺失”和“能力短板”的双重缺陷下,很难真正获得成功。 就现状而言,我们已然为青少年的自理能力、人格养成教育缺失付出沉重的代价。自理能力的弱化,其实是整体素质存在重大缺陷,并在同国外同龄孩子的竞争中输了一大截。试想,一个孩子若没有经历过吃苦、自理教育,就不会懂得劳动的真谛,对人生观、价值观也不会有真切的认知,自然也就没有获取成功最大的禀赋。 现行教育模式下,不少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一个只懂得“拿来主义”的享受者,无法真正体会到“劳动不易”的艰辛,也不会有换位思考下的感恩情怀。当一个孩子独立面对社会而惊慌无措之时,他们对家庭、对父母和对社会,除了抱怨还是埋怨。他们纠结而痛苦的泪水,也会成为一个家庭和社会难以预知的风险。(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唐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