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块钱10点券,12308点券,他还有288块钱的皮肤!”90后大学生农村支教老师苏叶给痴迷手机游戏的留守儿童小新算了一笔账,小新家里连张像样的桌子都没有,但已经在游戏里充值1000多元了。留守儿童沉迷网游似乎是“老调重弹”,但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苏叶呼吁:别让游戏抢走留守儿童的心!(8月16日《人民日报》) 虽然网络游戏并非都是害人的东西,如果把握适度,也可以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培养其合作精神、专注能力,还可调节身心。但是,未成年人因为心智尚不成熟,加上监管不力、防沉迷系统设置不及时等问题,他们容易在网络游戏中上瘾难以自拔。留守儿童一旦沉迷网络游戏,后果更为严重。就如支教大学生苏叶发现的那个孩子小新,家庭条件不好,家中连一张像样的桌子都没有,却舍得花1000多元在网游中“血拼”,如果不加以引导,帮助他走出网游的泥潭,对他的身心成长、人生未来极为不利。 要避免更多留守儿童步入小新的后尘,需要多方面一起努力。作为家庭,要切实履行起监护责任,父母即使不在身边,也要多和孩子在手机上进行情感沟通,通过电话、视频等了解孩子的心声,发现孩子存在哪些问题,及时帮助他们化解心结。更要引导留守儿童的日常看护人,不能只管孩子的温饱,更要多留心孩子的娱乐活动,留心孩子的心理变化,这样才能及早发现孩子成长中的一些苗头问题,将之尽早消除在萌芽状态。 学校要在防止留守儿童沉迷网游上,下一番狠功苦功。对于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学校的安全教育要通过多种形式向留守儿童宣讲,只有通过班会、晨会、校园文化等多种方式的宣传,设置“知心老师”信箱,指导帮助留守儿童合理上网、健康上网,认清沉迷网游的危害,才能让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敢于和老师交流,化解心中的迷茫。 地方关工委组织、爱心志愿者联盟、教育部门、文化执法部门等,均要主动为留守儿童营造绿色上网的网络环境。尤其要多对敏感、脆弱的留守儿童予以关注与呵护,合力为留守儿童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比如通过农家书屋组织课后阅读,开展非遗兴趣传承辅导,建构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的渠道,等等,这样才能保证网络游戏对孩子没有乘虚而入的机会。也应当多花功夫,帮助留守儿童提升网络素养。 总之,与网游“抢”留守儿童,需要社会各方用责任与关爱一齐发力,而非等留守儿童发生了问题后,简单粗暴地指责监护人缺位。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沉迷网游的问题,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一起努力,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也才能有效保证留守儿童在爱的蓝天下健康成长。(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张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