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德能
德能银行 资讯 教育时评 查看内容

成长时评:期待更多儿童文学作品走向世界

2018-8-3 11:11| 发布者: news| 查看: 1016| 评论: 0|来自:未成年人网

摘要:   近年来,中国作家“讲好中国儿童故事”的水平不断提高,其作品同时获得了高销量和好口碑。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2016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少

  近年来,中国作家“讲好中国儿童故事”的水平不断提高,其作品同时获得了高销量和好口碑。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2016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少儿读物类在2016年累计出口729.87万册,占图书出口数量50.33%,由此可见,中国童书在国外已经广泛落地。(8月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从总体来看,近些年,我国儿童文学发展还是不错的,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他们的作品不仅满足着国内儿童市场的需要,也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这些作品在传递中国文化、展现中国文明、提升中国形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如此,中国儿童文学应该靠什么吸引国外读者,走向并且占领世界,还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这就得从那些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寻找答案。

  那些儿童文学作品大抵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符合儿童定位。儿童文学作品,顾名思义,就是让儿童看的文学作品,儿童是这些作品的主要读者,这就需要在创作和设计中,站在儿童的立场和角度思考,不仅作品的内容和语言风格要儿童化,封面设计以及装帧等都应该凸显出儿童的风格,这样才能吸引儿童,得到儿童读者的青睐。

  这看似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实际上,却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一方面,创作出版方应该把自己当作一名儿童,用儿童的视觉和思维去认识和评判,不管是文学创作还是外观包装,都应该如此,增加儿童元素,这样才能拉近和儿童的距离。那些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儿童文学作品显然都是如此。另一方面,要研究儿童的心理,儿童喜欢什么,儿童的关注点在哪里,什么样的书籍能够引起他们的好奇或者兴趣,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研究了这些,在创作出版中才会跟着儿童的心理发展去设计情节,去描绘画面,提升图书的吸引力。

  二是以情动人。中国作家和外国读者之间有着语言隔阂,存在着交流障碍,靠什么去消减这种隔阂?答案只有一个字,那就是“情”。语言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受到的教育不同,但是,起码的价值观还是一致的,情感也是相同相通的,这也是一些优秀中国儿童文学作品能打动外国小读者的主要原因,以情动人是它们的共同特性。比如,曹文轩的《青铜葵花》讲述的是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妹——城市女孩葵花和乡村男孩青铜之间的成长故事。故事虽然简单,但是,其中蕴藏的情感却十分饱满,不仅将人物面对苦难的顽强斗争表现到极致,还将人性中的真善美描写得充满生机和温情。这也是作品打动人心的主要原因。因此,儿童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在讲故事,还是在讲道理,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引发情感的共鸣。

  三是要具有文化特色。中国儿童文学作品自然离不开中国的文化特色,这一点在那些出口的儿童文学作品中也有体现,比如,图画书《团圆》描述的是中国的团圆文化,小说《雨龙》展现的是中国的“龙”文化,还有《长城》《故宫》《少林寺》展示了中国的建筑文化,《羊姑娘》《花公鸡》《青铜狗》则是映现了中国的十二生肖文化……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象征,这些文化元素能够带给外国小朋友一种新奇的感觉,吸引他们关注。

  中国儿童文学开始进入“黄金十年”,但是,如何让更多作品走向世界,还需要相关方面不遗余力,比如,积极为儿童文学作家牵线搭桥,建立创作扶持和激励机制,以催生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叩开世界的大门。(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刘剑飞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