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博物馆或图书馆里大声喧哗,高兴了还能扯着嗓子吼几句;在餐厅里,绕着桌子各种奔跑、跳跃;在电影院里,猛踹前排座椅,有节奏地抖动;还有在地铁里穿着鞋踩椅子……暑期,公共场所里“熊孩子”猛增。(8月4日《人民日报》) 孩子的“不懂事儿”,是没有后果意识的童稚的自然释放,并没有多少蓄意或预谋。大多虽无足轻重,却不可熟视无睹,更不可包庇护短。倘若不及时在其幼小的心灵播下社会规则的种子,则孩子的规则意识就会越来越淡薄。没有社会规则约束而长大的孩子,往往易于随性,没有遵守规则的意愿。“中国式过马路”为何久治不愈?与人们普遍不把社会规则当回事不无关系。 给孩子尽早补上社会规则这门课,让孩子从小知道处处遵守规则,才能更好地生活、学习,个人权益也才能得到最大保障。孩子们尽管顽劣还在,但会主动尊重社会规则,敬畏社会规则。如此,不但公共秩序会多些有条不紊,公共设施会少些“风霜雪雨”,而且遇到他人问声好,接受帮助道声谢,侵扰别人“对不起”……会成为孩子们的日常行为自觉。未来的公民,也将是知规则、守纪律的好公民。 给孩子尽早补上社会规则这门课,是小手牵动大手,促进规则意识在整个社会发扬光大,靠近再靠近“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境界。诚如是,即使在没有外在力量强制的场合,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符号、指示牌、标语,或者一个提醒,就足够让人们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老公未上车就强扒高铁门阻止发车”以及“等候时间久了就强开飞机机舱安全门”等用“情况特殊”架空社会规则的现象,就不会发生。依法治国有了社会规则意识的奠基,前进的道路才会走得更坚实,更宽敞。 当然,给孩子补好社会规则这门课,得多方协作、坚持不懈。首先是家长要尽好责,平时要身体力行,以身垂范,遵守社会规则。同时,要发挥亲情血缘的特殊力量,不断地传达给孩子各种社会规则,且反复地善意提醒直至养成。一旦孩子违背了社会规则,该训诫的得训诫,以孩子小、好动敷衍打掩护,甚至大打出手硬性护短,绝不可有。 学校作为孩子教育的主阵地,要抓住契机,经常性地利用班会、队会、主题教育,就细小的身边事,比如不遵守社会规则现象,深入剖析,扩散反思,以期激发起孩子从心底认识到遵循规则的重要。 一些公共场馆、社会机构要重视遵守规则的舆论和氛围营造,组织活动莫忘用孩子易于接受的形式,将社会规则挺在前,给孩子以“先入为主”的提示和教育。比如国家博物馆用皮影戏配儿歌的方式讲述“文明参展”,“进展厅,莫打闹;阅展品,勿触摸;拍照片,关闪光灯;休息处,勿躺卧……”这就是很好的尝试。 “诚取天地正气问人间暖凉,法引规矩方圆律世间万象。”社会规则在,则人间正气在。给孩子补上社会规则这门课,是为道德养成奠基,是依法治国的需要,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邓文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