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针对留守儿童手机使用状况,扬州大学志愿者团队奔赴贵州、安徽、江苏北部等地展开调研,走访了近400户农村家庭。结果发现,长时间玩手机已经成为乡村少年的“流行病”,“手机带娃”在山区,尤其是留守儿童家庭愈发普遍。有些孩子“吃饭、走路、上厕所,甚至睡觉,手里也紧握着手机”。(据8月2日《中国青年报》) “吃饭、走路、上厕所,甚至睡觉,手里也紧握着手机”“48.3%的留守儿童高度依赖手机”“刷视频、打游戏和网聊三项活动,占据了孩子们90%以上的上网时间”……这些现象,让人心痛。信息时代的生活让人目不暇接,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更令每个人“云深不知处”。然而,当智能手机成为农村留守儿童的陪伴,智能手机也就异化为他们的“精神海洛因”,甚至成为他们成长阶段的“梦魇”。 留守儿童之所以成为手机成瘾问题的重灾区,是由多种因素叠加导致的。一则,儿童网络化成长势不可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去年腾讯发布的《儿童安全上网指引报告》就显示,我国有56%的孩子在5岁前就开始接触电子产品和网络,他们是互联网时代的土著居民,时代大环境使然;二则,留守儿童的手机一般都是在外务工的父母买给孩子的,目的是方便通话交流和远程监管,这也是留守儿童父母们的“次优选项”;三则,不少留守儿童属于隔代监管,老一代对手机、网络知识欠缺,让孩子“放下手机”,实在是一件难以做到的事情。 留守儿童患上“手机依赖症”,其衍生的问题不可忽视。游戏和娱乐为留守儿童提供了逃避眼前焦虑和痛苦的选择,他们会过分在虚拟世界中寻找价值认同,无形中导致他们与家长和同龄人缺少正常有效的交流,造成性格孤僻、寡言少语,产生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同时,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导致视力下降、颈椎压迫,甚至会患上神经衰弱等症状。 智能设备已经嵌入到公众的生活,更是走进留守儿童的“小宇宙”,我们不能将其当做洪水猛兽而拒之于门外,更不能对他们的使用智能设备上瘾现象坐视不管。 而要消泯“手机带娃”痛点,必须树立共治思维,只有多个层面同向发力,他们的手机依赖才可能得到缓解。 一方面,学校对避免孩子上网成瘾的教育工作,要从孩子扩大到家庭,需要让老一代监护人了解到“手机带娃”问题的严重性,他们才能去有效发挥自己的监管作用;另一方面,需要整合“童伴妈妈”“代理妈妈”等志愿者的力量,发挥这个群体的资源优势,多组织一些有益于孩子们成长的活动,引导留守儿童们在使用手机上进行自律;第三,留守儿童父母的流入地需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留守儿童打开异地大门,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在父母身旁生活和学习;第四,各地要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发展地方优势特色产业,为漂泊的父母们有针对性地提供有价值的工作岗位,从根源上缓解“手机带娃”的痛点。 留守儿童注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事物,因此,各地必须拿出具体的举措,来给这个群体精神上的关怀。而现阶段消泯“手机带娃”痛点,无疑是十分关键的。笔者希望相关部门能切切实实关注这个问题,让更多留守儿童从手机上抬起头来。(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樊树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