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德能
德能银行 资讯 教育时评 查看内容

成长时评:“青少版”图书更须高标准打造

2018-7-24 11:21| 发布者: news| 查看: 722| 评论: 0|来自:未成年人网

摘要:   在暑期图书销售热潮中,出现了一大批“青少版”图书。这些“青少版”大多改编自经典名著,力求让青少年对经典名著“无障碍阅读”。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在暑期图书销售热潮中,出现了一大批“青少版”图书。这些“青少版”大多改编自经典名著,力求让青少年对经典名著“无障碍阅读”。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的“青少版”较之原版,删去了图片和一些文字,因而书价更为便宜,也比较符合青少年的阅读口味。出版社表示,他们推出《红星照耀中国》的“青少版”,既是向经典致敬,也是为将书中所记录的优秀意志品质和不朽人格魅力呈现给广大青少年读者。然而,“青少版”能否忠于原著,并且阅读过于轻松对青少年阅读是否有利,这些问题仍值得探讨。(7月23日《青年报》)

  “青少版”图书更为畅销,这是事实,这也是大多经典名著改编为“青少版”的缘由。至于所谓的向经典致敬和为了让青少年阅读名著,恐怕都不是主要原因,因为“青少版”名著不一定再是名著,名著未必适合推出“青少版”。推出名著“青少版”是为了畅销,是为了经济利益,本质上说不是为了青少年,而是为了青少年兜里的钱。正如业内人士所言,现在是童书的天下,名著虽然长销,但不畅销。经典名著推出“青少版”,就像插上了童书的翅膀,很可能一夜之间就会从长销书变成畅销书,焕发出新的经济前景。很多出版社乐此不疲,就在于童书有巨大的经济前景。

  出版社是企业,“向钱看”无可厚非,但是,把名著改编为相当于童书的“青少版”,应该“更上一层楼”,还应是名著或具有名著的精华。然而,现在的改编者未必是名家,改编受市场的影响做不到精益求精,而是粗制滥造,或加入市场上不健康的内容,不仅败坏了名著的声誉,还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让名著“变脸”,有一个能力或水平够不够的问题。比如“青少版”《西游记》被改得面部全非,虽然还是师徒四人,但里面已经增加了很多离奇的情节,已经不是名著《西游记》了。表面看,一些经典名著经过改编阅读门槛降低了,但读者阅读的已经不是名著了。

  名著不是不可以改编,但还应该保持名著的水准,这是底线。儿童文学家沈石溪认为,将名著改写为少儿读物对作家来说有三大要求,首先,作家和出版社必须花时间精挑细选改写对象;其次,作家必须熟悉少儿阅读习惯,能将成人文学用孩子们喜欢的语言表达出来;最重要的是,作家要对名著了如指掌,才能提炼出名著精华。将名著改编为童书,任务很繁重,成本很高,弄不好就成了吃力不讨好的工作,绝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赚钱的买卖。但从目前名著改编成风的现实看,很多出版社只知道改编赚钱,却不知道改编的难度有多大,对改编重视不够是一个事实。

  我们说要重视青少年阅读名著,不是说要他们阅读“青少版”或“简编本”,而是要阅读原版名著。有专家就认为,“青少版”固然对青少年阅读经典名著有好处,但如果一味地强调“无障碍阅读”,把原著删得过多或者改得过精,对青少年阅读水平的提高也许没有太多好处,这就好比吃饭,精粮吃得太多反而不利于健康。阅读也是如此,“精华书”不一定有利于读者,就像那些名言名句书有什么用啊。只有原著才会告诉读者,经典为什么会成为经典,从“青少版”或“简编本”看不出为什么是经典、为什么是名著。有些名著确实难读,但也不要用名著“青少版”代替名著,读书就要慢慢地读,津津有味地读,囫囵吞枣,什么收获也可能没有。(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张魁兴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