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周,11岁的唐安琪就要动身去美国参加游学。短短13天时间,妈妈秦女士支付了3万多元人民币的费用。除了游学,秦女士还给女儿安排了暑期培训,花费5000元。按这个安排,唐安琪今年暑假花费将超过四万元。补知识、补见识、补特长、补体格……暑假几乎成了中国家长们给孩子“大补”的最佳时机,随之而来的则是花销的不断增加,家长直呼假期变成“烧钱季”。(7月23日中国新闻网) 兴趣班、辅导班、衔接班,每个班都是“烧钱班”;补知识、补特长、补体格,每次补都是“揪心补”。暑假成了家长给孩子“大补”的最佳时机,家长直呼假期成了“烧钱季”,却又在为补不补、补什么而纠结,这貌似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然而笔者认为,如果家庭条件有限、经济压力较大,还是不要“这补那补”为好;如果钱不是问题,给孩子进“补”应重兴趣、补短板。 其实我相信,暑假期间,家长未必都愿意给孩子补课。因为家长们也想在暑假歇一歇。平时,家长每天接送孩子上学、放学,接送孩子如跑马拉松,在路上是人挤人、车碰车。家长在暑假期间调整一下自己,应当不算是奢侈的要求。 问题是,暑假期间,各式各样的培训班并不想清闲。他们把暑假当成了创业、发展的黄金季,最激烈的是六月,最早的从三四月份就开始动员了。培训班教师全体出动,通过电话、微信、QQ、路边拉人等,全方位、多渠道地向家长们展开攻势,动员参加培训。相信这些培训班的老师有拉人任务的同时,也会赚得盆满钵满吧。 这时的家长很纠结。从孩子的口中得知,从其他家长传来的消息,同学基本参加了这样那样的补课和培训。本想消停一下的家长,只能手忙脚乱地物色参加什么班了。这时候,他们不是纠结有没有钱,而是纠结上什么班、有什么效果、怎么合理安排培训时间。最突出的是广西柳州市的李女士,给孩子报了8个兴趣班,一周7天都排上了课。 给孩子补课,一是补差,一是提优。如果什么课都补,暑假如平时上课一样,孩子在暑假期间得不到休息、调整,很可能影响他们下一学期的学习,抑制孩子的个性发展。什么都补,要么说明这个孩子平时的作业能力、理解接受能力较差,要么说明这个孩子的家长太强势,有钱任性,或者孩子缺乏主见,不懂得拒绝家长的硬性安排。 实际上,暑假期间给学生补课,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粗,应重兴趣,补短板。家长要懂得孩子平时在校学习的情况,在补什么课的问题上有选择;家长要懂得孩子的性格,对补课班的上课情况和任教老师要有基本了解。通过补课,要让孩子在校学习的短板不再短,或提高孩子的学习自信、竞争自信。 由于暑假期间补课班很多,家长还可以根据孩子的特长、喜好,结合时间安排,让孩子学习一些学校学不到的东西,比如,游泳、跆拳道、英语口语、声乐、器乐等。兴趣的培养,未必让孩子在学校教育中占优,但孩子在玩中学,多掌握一些本领,就多一些话语权和竞争力,也会触类旁通地影响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劲头。(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卞广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