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5日,由上海市语委办和中国文字博物馆举办的《汉字》巡展在上海儿童博物馆开幕,吸引了众多学生观展。展览力求“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为青少年提供生动的汉字文化体验。(5月16日《人民日报》) 从传说中的仓颉造字开始,在长达6000多年的时间里,文字走过了甲骨、金、小篆、隶、楷、行、草,经历了声、形、象、数、理,由简到深、逐层递进的发展过程。随着文字的发展,也演绎了无以计数的大小故事,庄王问鼎、孔子尝鲜、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可见,汉字的进步史,就是一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繁荣史。有研究表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始终没有间断地传承下来的,也只有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从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 然而,简体字成为基本的书面表达符号之后,现代的孩子直至花甲老人,不谈甲骨、金的早前文字,对篆文和行草乃至繁体字,都相对而言知之甚少,导致书法欣赏这样的雅行,不是流于形式,就是大打折扣,甚至还出现过知名人士的公共场合联文读不下去的尴尬。不怕笑话,笔者读《古文精选60篇》,前十篇几乎是捧着新华字典一个字一个字查找,才读下去的。所以,“让古籍里的汉字活起来”,让青少年有汉字文化的体验,可以帮助他们跨越时间长河,与古人有直接的交流与探讨,可以引领他们置身真实的场景,深入体会文明史的精髓和本真。 每一个汉字如同鲜活跳动的生命,“让古籍里的汉字活起来”,用汉字解说文明史,是找寻到了文明史传承的新依托。中华文明尽管最先进、最独特,但要将其真正融入青少年的思想,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养成高尚的家国情怀,简单的、架空的说教是单薄无力的。近几年,引起轰动效应、带动效应的经典诵读、中国汉字大赛、中华诗词大会,就是以具象的载体为依托,达成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光辉史的成功尝试。上海让青少年看汉字演变,习不同时代的汉字,悟汉字所传递的概念、内涵、外延等,是将文明史的传承教育,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切身体验,切口小,落点实,效果可期。 “让古籍里的汉字活起来”,用汉字解说文明史,还是一种积极的纠偏。研习、书写汉字本身就是在传承中华文明,增进对祖国的热爱。可是,当前汉字教育面临严重的信息化挑战,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便捷,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用字母组合的产物。因此,重拾古汉字是在重新植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明基因,既是对现实的有力纠偏,也是在让青少年对汉字有兴趣、生爱恋、晓逻辑、会思考,乃至实现以字养德。(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邓文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