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隔几天,刘女士就会翻翻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的书包,基本都会发现已经放坏了的鸡蛋,这就是“蛋奶工程”里的食品。部分西安家长呼吁,蛋奶工程的早餐能否花样多一些。对鸡蛋牛奶这样的早餐爱不爱吃?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小学生。答案是:“鸡蛋没味道,不爱吃。”“牛奶我不爱喝。”对于“不爱吃”“难吃”的蛋奶怎么处理了?不少孩子回答“扔了”。(5月20日《华商报》) 学生营养餐工程来之不易,如此惠民之举,对改善未成年人,特别是贫困地区孩子的营养不良问题,提高全民体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陕西为例,2009年全省十一个市(区)实施“蛋奶工程”以来,学生的平均身高增长近4厘米,平均体重增加2公斤,体质得到明显改善,农村学生经常出现的贫血发病率也有所降低。这一样本足以证明,“每天一杯奶,强壮一个民族”不仅是一句广告语,而是有事实作为依据。 因而,无论在初衷还是目的上,给孩子们发放鸡蛋和牛奶作为早餐的做法,并无不妥。 若因孩子们“不爱吃”或者“难吃”,就放纵管理或疏于管理,“一发了之”而不进行后续跟踪,导致大量鸡蛋和牛奶被浪费,那么,责任显然不在孩子,而在学校、老师和家长身上。按照消费层级理论,在“吃得起”的基本需求还未能完全满足的情况下,以“吃得好”为标准为孩子们浪费的行为开脱,显然不合时宜,也违背了营养餐工程的实施初衷。 不可否认,长期食用某种单一食品,确实极易让人吃腻,适当改善或优化品种,调整口味,才能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要。比如,很多大学食堂不断创新花样,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避免品种或者口味千篇一律,造成消费对象厌恶。不过,学生营养餐工程更换口味或花样,并不容易,既受经费多少限制,也受加工场所和从业人员素质影响。比如,有人提出将煮鸡蛋换成茶叶蛋或煎鸡蛋,再把纯牛奶换成口感更好的其他牛奶,但问题在于,更换品种和调整口味牵一发而动全身,既受学校操作能力的限制,又受公平与效率的标准影响。 所以,解决“蛋奶工程”遭遇浪费的问题,还得从管理上发力。 学生把牛奶挤掉浇花,或把鸡蛋当球踢,或干脆直接扔了,带来了“近半的浪费”,“吃腻了”只是一个理由,但不是根本原因。真正问题在于,校方等营养餐实施者和操作者,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做到精细化管理,发放之后没有进行后续跟踪,没有对综合效果进行及时性评价,而是一发了之,再加上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人格教育相对滞后,就造成了浪费行为的发生。谁应当领取蛋奶等营养餐,领取之后有没有进行食用,如果不食用应当采取何种惩戒和限制措施,都应作出有针对性的举措。 总之,“蛋奶工程”遭遇浪费的本质,在于教育管理缺位。要最大可能地避免浪费,必须做到精准管理。一是要及时督促孩子们食用,对于长期的浪费者,应当取消其领取资格,并采取必要的惩戒措施;二要搭建当即统一食用的平台,并采取相互监督的方式保障执行到位,对于未按规定食用的未成年人,应进行必要的干预,做好“人的教育”以提高其自觉性;三是要做到家校结合,促进家长扮好辅助的监督者和教育者,共同协助学校,促成孩子养成并保持节约意识。(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唐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