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杭州市一位爸爸向记者透露:“儿子这两天拼命找难题,直奔老师办公室蹭空调。” 然而,蹭一时空调,却缓解不了孩子们一天的炎热。日前就有一名绍兴小学生,在作文里这样形容他的教室:“如果你认为最热的地方是非洲,那你就错了!我告诉你吧,最热的地方是我们的教室。”(5月19日《钱江晚报》) 夏日炎炎,教室内的学生无空调可吹,不仅会带来身体上的痛苦,也会带来精神上的痛苦。夸张的“教室比非洲热”,只不过是孩子表达利益诉求的一种手段。为了“清凉一下”,学生们使出了浑身解数来“蹭空调”,可这样的做法治标不治本,教室装空调,才能从根本上满足孩子们的需要。 天真、稚嫩的孩子们,比成年人更需要被关心和呵护。当成年人享受着空调带来的凉爽与舒适时,孩子们要求教室装空调的正当诉求不容漠视。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的当下,吹空调并非一种非分之想,而是一种应得权利。尊重与回应教室装空调的利益诉求,也是对孩子们权利与尊严的呵护。 《人民日报》有一篇评论如此说过,“人应该从各种磨难中走出来,精神上强大起来,变得更坚强,这是每一代人都需要经历的精神成长,也是一个民族焕发青春活力的心路历程”。然而,虽然艰苦的环境能够磨砺孩子们的意志,我们却不能让他们为了吃苦而吃苦;即使要帮助孩子们塑造一个更加丰富的精神世界,也没有必要让他们像过去那样,承受无空调可吹带来的双重痛苦。 急剧的社会变迁,改变了许多人的生存生态;对更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让一些 “沉没的声音”被打捞出来。在笔者所在的大学校园里,学生宿舍都已经全部安装上了空调,“千人体育馆纳凉”成为过去式。而给中小学教室安装空调,并非做不到的事情,上海和重庆已经走在了前面。 当然,教室安空调不仅涉及到空调的采购、安装、运行费用,也涉及到电力线路扩容等问题,需要多个公共部门协作。面对“教室比非洲热”,我们需要将“问题意识”与“过程意识”有机结合。一方面,公共部门勿以善小而不为,不能因为“难办”就等着、拖着甚至不办,而是要增强一种“等不及”“伤不起”的紧迫感与使命感,不等不拖,提升公共服务品质;另一方面,消化问题也需要时间,公众也要为“日拱一卒”提供缓冲地带。 南非已故总统曼德拉有句名言,“没有什么比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更能深刻折射这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追求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不只是家庭层面的价值追求,而应是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改善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他们更加舒适、更加体面,需要更多的“制度补血”与人文关怀。(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杨朝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