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9日下午,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教育部联合举办的“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作品发布会,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复兴门办公区)音乐厅举行。“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集结70多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优秀播音员、主持人和顶级录音师录制完成。其目的是倾力打造一部高标准、高品质的“有声语文教材”。内容涵盖教育部审定的全部中小学语文课文,将惠及全国1.5亿中小学生和900余万教师。(5月19日央广网) “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此次上线的100篇音频教材,是由一批优秀播音员和主持人打造的,他们的朗诵不仅具有权威性,也展现出相当高的专业水准,也就是具有高品质。“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的上线,有助于让所有孩子都能听到标准的中国声音,享受到平等的教育资源。小而言之,有助于在中小学校推广语文课文诵读。 长期以来,朗诵都是语文教学中的薄弱内容,一些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朗诵课程,即使一些学校开设了朗诵课程,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朗诵中的动作和表情不到位,文字发音也十分不规范、不标准,甚至在朗诵中掺杂方言,或者出现很多用地方版普通话朗诵的现象。这些朗诵不伦不类,不仅会对学生产生严重的错误引导,也无法表达和展现朗诵之美,无法让学生理解文字的情感和含义。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学校和老师对朗诵教育认识不足,或者缺乏认识,以为只要学生认识汉字就行,知道怎么读,怎么写就行,没有必要去学习朗诵,这就造成在教育中,朗诵存在着极大的缺失。另一方面,朗诵教育缺乏正规的教材支持,没有正规的教材,就等于盲人摸象,一些地方版的发音就可能泛滥,给学生造成严重影响。 而今,“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的上线,无疑为中小学生学习普通话、开展朗诵活动,提供了教材和示范。有了这种教材,中小学生就可以按图索骥,按照教材进行标准的学习和朗诵,比如,认真学习汉字的发音,认真学习朗诵的技巧,等等,从而深入学习和理解文字中蕴含的情感和汉语文字的魅力。 只是,朗诵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讲究的是声情并茂、抑扬顿挫,不仅需要字正腔圆,而且表情和动作也要配合得恰到好处,既不能夸张,也不能做作,应该是情感达到时的自然流露。可是,在很多时候,一些老师与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些,而是将朗诵简单地理解为普通话朗读,似乎只要用普通话朗读就属于朗诵,导致一些学生在朗诵中声音生硬,面无表情,或者动作夸张,表情过度,这是对朗诵的误解。 因此,有正规的教材后,学校老师还需要对学生的朗诵进行培养培训、引导规范,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朗诵技能。比如,培养学生的胆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面对观众时不胆怯、不慌乱,心平气和,保持冷静,保持最佳状态;比如,培养应变能力,一旦在朗诵中出现失误,应该怎么处置和化解等;比如,培养学生的情感堆积,朗诵是需要感情的,因此应该教育和引导学生积累感情、堆积感情,带着感情去朗诵,用自己的声音和情感吸引人,也展现文字的深刻内涵。 可以说,“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上线,只是朗诵教育的第一步,接下来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开展。(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刘剑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