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疫情延迟开学期间,河南焦作市山阳区富康路小学在线上授课之余,开设了各种家庭实践课程,其中“每周一菜”课程,让不少家长第一次品尝到孩子亲手做出的饭菜,有的孩子在一周内还学会了“四菜一汤”。该校校长张和平告诉记者,学校计划在疫情结束后,开展一次“美食大赛”,让学生当厨师,家长做评委。(据3月6日澎湃新闻)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毫无疑问,2020年开年这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更多人知道了生命的珍贵和懂得感恩外,更让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对于广大中小学生而言,不仅仅是凭空多了一个加长版的寒假,而是在进行网上学习之外,还大大增加了对世界和生活了解感悟的机会。毋庸置疑,如果教育者能够因势利导,对学生开展多元化教育,也许对中小学的成长会产生“点石成金”的作用。 富康路小学利用延迟开学期间,在线上授课之余,开设了各种家庭实践课程,尤其是“每周一菜”课程,让不少家长第一次品尝到孩子亲手做出的饭菜。这条新闻之所以得到许多网友点赞,原因很简单,一则,学校的做法让抽象的生活、生存、生命教育呈现出一种朴素的真实;二则,说明类似“让孩子走进厨房”的教育在以智育为统帅的当下还较为稀缺;三则,代表了广大网友对“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民意认同。 笔者曾浏览过一本《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的书。书中描绘了身患重病的年轻母亲教5岁女儿阿花生存本领的故事,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教育理念:爱孩子,就要教会孩子独自生存的能力。书中的妈妈最终离开人世,但她教会了女儿“世间最了不起的本领”——生存。 “一粥一饭,是知足随和;一茶一盐,是温良恭俭。”无数事实证明,教会孩子“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不仅是让他们获得生存最基本、最重要的本领,而且还能让他们和生活、生命和世界构建一种良好的关系,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有益,对他们的人生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让孩子和柴米油盐打交道也是一种成长!洗手做羹汤的孩子,会更能感知生活的情趣和美好。因为走进厨房,并做出拿手饭菜的孩子会增强自信心和独立感;孩子们在经历煎、炒、烹、炸等美味制作过程的同时,更能感受到劳动的辛苦,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会油然而生;走进厨房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历练,会体会到“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教育是一个宏大的体系,而立德树人是其核心命题、根本任务。让孩子们多多走进厨房,目的绝非培养出几个“大厨”,培养出几个“美食家”,而是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解析生活的奥秘,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快乐,从而对生命更加敬畏,对父母更加感恩,对每一个云卷云舒的日子更加珍惜。(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樊树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