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北京新高考首次适应性测试正式开考,将持续4天。受疫情影响,北京5万余考生首次尝试居家“云”考试。为确保考试顺利进行,不少学校要求家长监考。各区将统一组织或由各学校进行试卷评阅。评卷后全市统一汇总各区考生成绩。4月上旬,北京将举行全市统一的模拟志愿填报。(3月4日《新京报》) “居家开考”可以说是疫情防控期间的创新之举,毕竟,受疫情影响,学生不可能聚集到学校上课、考试。但同时,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学子们来讲,模拟新高考也是“必修课”。 而新高考适应性测试采取考生居家分散考试的方式,以避免大规模人群聚集,是疫情当下进行模考的不二之选。并且,从技术上来看,“居家开考”并不存在技术障碍。 北京市组织的首次居家“云”考试,除了微信群发卷等比较常见的方式外,部分学校通过日常教学平台、学校专用APP等“云端”发卷。一些学校提出了“根据学生情况可到校取卷”的措施。学生可以自行打印电子试卷进行答题,或看着电脑答题。答题结束后,学生可通过邮寄答题卡,或者拍照上传到学校相应的平台,方便老师进行阅卷。 虽然此次考试成绩和排名、高考无关,但是笔者以为,居家考试也应该做到诚信应考,也就是说,即便是在家,于考生而言也应该有身居考场的仪式感与体验感。据了解,为确保考试顺利进行,不少学校明确了家长监考要求,提前对家长居家监考的注意事项做出提醒,要求家长收好考生的一切电子设备,拿走书桌上不必要的物品,全程安静监考,等等。这无疑是必要的。 从某种意义而言,这场“不见面的考试”是对家长和考生诚信的双重考验。要知道,家长按照学校的要求做好监考,学生按照规定参加考试,尤其是诚信应考,才能让“云”考试真正取得应有的价值。这其中家长的角色很重要,须扮演好双重角色,既要当好“服务员”,又要履行好“考官”之责,尤其是对考生的“违规”行为要善于管制。 从考生的角度来讲,虽然疫情会给自己的课程学习带来一定影响,但是,也应该利用好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与空间抓好自身的学习。居家“云”考试,是特殊时期的特殊考试形式,居家考试同样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一则有必要诚信考试,尊重“考场”规矩;二则也有必要理性对待自己的考试成绩,不要因为一时得失,影响到自己的“备战”计划。 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表示,本次测试成绩不具备参考意义,测试成绩和排名与6月份的高考成绩和排名没有关联性。考生应通过本次测试熟悉试题结构和考试流程,了解本人各科目的大致水平和复习状况。即便如此,也不排除类似的考试形式还会出现。无论考生面对什么样的考试,都应该积极适应,且坚守好诚信应考的准则。(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杨玉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