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宁县初中女生郭翠珠寒夜在村委蹭网学习的图片日前刷爆网络。3月3日,图片拍摄者洛宁县上戈镇刘坟村驻村第一书记张耀民告诉记者,目前当地政府协调联通公司,为郭翠珠家装了宽带,还送了免流量费的手机。虽然郭翠珠的问题解决了, 但村里仍有一部分孩子为了省流量费到村委蹭网学习。张耀民称,刘坟村地处山区,村民居住分散很难实现网络覆盖,建议政府能协调电信运营商给予困难家庭学生减免手机流量费用。(3月4日《新京报》) 在当前时代,消灭贫困已经成了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和使命。没有人愿意继续躲在道德的“草垛”里,感受贫困的激励作用。“贫困是一种成长障碍”,这一观点再次在此次“停课不停学”中得到验证。假如没有“停课不停学”,缺少一部智能手机或者买不起上网流量的窘迫,也许就没人能体会得这么深刻。 为了省流量费,郭翠珠寒夜在村委蹭网学习,看似夸张离奇的举动,仍使我们不得不心生痛惜和愧疚。而到村委蹭网学习等现象背后的更大命题,是互联网教育时代千千万万儿童的教育差距与不平等。当贫困限制了公平,这些贫困家庭孩子的成长早已输在“起跑线”上。 多年来,在一些农村,贫困几乎是躲无可躲的宿命。但是,儿童无辜,他们没有参与贫困的“创作”,他们不该是贫困的受害者。在儿童教育权利、健康成长权利上,他们不应该生而被贫困所累。今天我们大力搞教育扶贫,意义也正在此,就是针对贫困孩子在教育和成长环境上的差距,实行政策性“填谷”,确保基本的公平。 目前,郭翠珠上网课所需手机和流量已经得到切实解决,这无疑是教育扶贫的正确方式。然而,媒体报道的在屋顶或者山坡上搭帐篷“蹭”网络信号的学生怎么办?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全国有5.41亿人不上网,称为“非网民”。在非网民群体中,约有超过1亿人是因为没有电脑等上网设备或当地无法连接互联网。这一数字的背后,到底还有多少孩子上不了网课,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些孩子的受教育权不能在焦虑中被等待,被拖延,迟迟难以得到保障。 据《新京报》报道,3月2日,河南省教育厅下发通知,要求全面摸排每个学生的网上学习情况,家庭线上学习硬件条件,精准帮扶特殊困难学生群体。是的,教育扶贫不只是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杂费,给寄宿生补助一定生活费,不是资助到位、发钱了事,而是要全程跟踪,动态服务,解决突发性困难和即时需求。 当我们把“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当作儿童权利时,是否突然被“无手机”“没网络”的教育差距刺痛了心?有人问,送一部手机或一个流量包给这些孩子,他们就能健康成长吗?当然不能,但一部手机或一个流量包里包含的教育公平,对于他们无疑是宝贵的财富和成长的拐杖。只有让共和国的每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够真切享受到教育公平,才能为他们的成长扫清障碍。只有这一代孩子消灭了贫困,才能保证他们的下一代不再缺少一台手机或一个流量包,不再为教育差距而痛苦。 换言之,我们今天为贫困家庭孩子实行教育扶贫,穷尽一切办法助力他们读书,最终目的就是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我们今天为贫困孩子的付出,必将化作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民的全面幸福。为此,扶助贫困孩子的硬核政策、硬核举措不妨再多一点,再细一些。(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范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