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德能
德能银行 资讯 教育时评 查看内容

成长时评:对孩子们进行实打实的心理“防疫”

2020-3-2 15:12| 发布者: news| 查看: 1386| 评论: 0|来自:未成年人网

摘要:   近日,重庆市启动全市未成年人疫情防控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在网络上推出儿童和青少年疫情防控心理健康辅导系列微讲座,同时,开通60多条未成年人心理咨询热线,600多名专家和志愿者参与其中,目前咨询量超过3000余

  近日,重庆市启动全市未成年人疫情防控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在网络上推出儿童和青少年疫情防控心理健康辅导系列微讲座,同时,开通60多条未成年人心理咨询热线,600多名专家和志愿者参与其中,目前咨询量超过3000余人次,起到良好效果。(3月1日新华社)

  为未成年人构建“心灵”防护网,不只是重庆的行动。前不久有报道称,四川省各地未成年人心理成长指导中心(站点)积极开启了心理援助工作,为未成年人及其家庭战“疫”增加“心”动能。应该说,这是教育部门、相关机构以及学校等的必要努力,甚至应成为当下公共服务的标配。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变化莫测,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关乎每个人的生命,至少深刻影响了每个人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给无数人带来糟糕的情绪、不良的心理反应。其中,许多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从人与人之间身体上的疏远,亲友之间关系上的隔绝,从封闭的小区、游乐场所等,感受到对未来的巨大不确定性,甚至从铺天盖地的病毒、疫情、死亡资讯中感受到对死亡的恐惧。据报道,一位孩子在防疫期间经常问他妈妈“我会不会死”等问题,还有家长在网上求助“孩子过度恐惧怎么办”等问题。可见,防疫期间,不只是成人需要心理建设,孩子们恐怕更需要。

  一方面,应给孩子们消除恐惧感、建立安全感。心理健康辅导人员应尽量给求助的孩子和家长讲清疫情的重要信息,告之疫情防控的积极进展、向好态势,让孩子们及其家长对所焦虑的问题拥有较为客观的认知,并激发孩子们保持对未来的积极期望。有的家长对疫情防控存在认知不足甚至是错误,此时,心理健康辅导人员更需要纠正,并指导家长如何以隐喻的方式把对抗病毒的知识传授给孩子,如何以有趣的游戏等活动分散孩子对疫情的注意力,减轻因疫情信息(尤其是负面信息)过载而带来的心理负担。

  另一方面,要趁机给孩子们进行实打实的生命教育。疫情是危也是机,是一次引导孩子深度思考生死与生命意义的教育契机。可引导孩子们正确面对生与死、人类的伟大与渺小、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人类如此渺小,生命如此脆弱,平安活着才是最重要的。应让孩子们明白:因为疫情限制了自由,我们才知道原来每天能够出去上班上学、逛街购物、休闲娱乐等,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因为有人被肆虐的疫情吞噬了生命,我们应更懂得好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而且,应让孩子们从大批“逆行者”以生命赴使命、用热血抗疫情的行动中感知到,生命的价值不仅在于活着、生存,还要追求精神生命的高度,既要珍惜自然生命,也要丰富精神生命。

  此外,应引导孩子们在灾难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远离陋习,文明生存。比如,别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滥食野生动物;比如,为了自己与他人的健康,不要随地吐痰;在相对封闭、人员密度大的空间自觉戴上口罩;打喷嚏要用纸巾或肘部捂住口鼻……这些健康文明的行为不宜只是疫情下的被动行为,而应成为我们的日常。陋习带来灾难,文明赋予新生。

  危机事件中产生的心理应激反应,有可能影响一些孩子一辈子,负面情绪可能会跟随他们一生。所以,即便是疫情基本结束,孩子们开了学,针对他们进行的心理建设也需要持续。(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何勇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