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又到了课外培训机构秋季课程续费之时。但记者在上海调查发现,一些奥数培训机构过去“一座难求”的“盛况”不再,不少家长开始选择“弃坑”和退班,那些本来想让孩子测试入学的低年级学生家长,也放慢了脚步。打开相关奥数课外机构APP,原来常见的“满班”标签已经不多见了,很多班级还有不少名额虚位以待。(9月20日《解放日报》) 事实上,奥数班“退热退烧”,“失守”于招生主阵地,并非上海独有的现象,全国不少地方都有类似现象,只不过,不同地方的表现侧重程度不同而已。这无疑是一件让公众乐于见到的好事。 长期以来,“掐尖”招生、“占坑”招生,是全国很多中小学招生的一大顽疾,是社会普遍诟病的教育现象之一。然而遗憾的是,这一现象在社会诟病和舆论呼吁下,长期没有得到有效遏止,反而更加普遍和隐蔽。而这,也为寄生于此的奥数班等提供了强大动力。 “掐尖”招生、“占坑”招生之所以长期存在,成因较为复杂。比如,社会公众对优质教育资源过分追求,一些优质中小学校偏爱优生、歧视差生。但不可忽视的是,一些规范中小学招生的制度执行不力、存在漏洞,使得“掐尖”招生、“占坑”招生具有存在的便利条件和空间。比如,为了破除“掐尖”招生、择校等,国家和许多地方陆续出台划片招生等规定,但在实际执行中,由于政策把关不严、监督学校严格按要求招生不力、技术不足和人为规避因素,使得“掐尖”招生、择校等现象屡禁不止。 同时,随着我国教育市场的放开,不少优质民办学校在各地兴起,对于这类学校是否纳入划片招生,不得“掐尖”招生,各地的规定并不一致,有的明确允许,有的不置可否,有的禁止,但在实际中却有意无意存在着公办民办监督宽严不一的情况。这样一来,一些地方即使公办学校被禁止“掐尖”招生、择校,但由于民办教育监督落实弱、不平衡,使得社会争抢优质教育资源的现象,开始向民办优质教育资源转移。而禁止“掐尖”招生、择校在公办民办校之间的“按下葫芦浮起瓢”,也变相为奥数班的继续存在提供了空间。可以说,“掐尖”招生、“占坑”招生还存不存在、热度高低如何,奥数班的火爆与否,就是一个很好的观测点和温度计。 让人欣慰的是,随着社会民意的聚集,国家也不断提升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并强化、优化治理手段,最终于今年7月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明确要求,民办学校应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并不得以面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这不但堵死了公办学校“掐尖”招生、“占坑”招生等违规行事的路,而且历史性地实现了国家层面的“公民同招”监管,等于一下子掐死了为“掐尖”招生、“占坑”招生提供助力的奥数班的生存空间和条件。于是,就有了上海等地奥数班“退烧”、经营者赶快悄悄转型的现象。 乐见奥数“失守”于招生主阵地。奥数班从大热到“退烧”、悄悄转型,凸显的是国家教育治理的阶段性成效。而这种成效不仅是学生和家长之福,更是教育和国家之幸,再次说明,只要我们有决心、有信心,肯下大力气、真下力气、孜孜以求,就没有爬不过的坎、走不过的火焰山、解不开的大疙瘩。奥数班“退烧”、转型,也让我们看到了,在国家和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包括教育改革、提升、完善在内的众多难事、揪心事,在不久的将来,必将获得更有效的解决。(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余明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