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KET、PET考试太火爆,7秒内名额就没了!下半年的报名已经开始了,我又没有帮女儿‘秒’到考位!”暑假接近尾声,南京家长陈先生因为没有帮女儿抢到考位而自责。英语考试缘何如此火爆?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近年来随着奥数遇冷,英语类、信息类考级不断升温,不少家长坦言,不是自己心态盲目,而是这些证书的确还是会成为升学的隐性“敲门砖”。(8月22日《新华日报》) 校外培训机构之所以生意红火,是因为其开展的学科教学为升学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甚至在国家大力整治的背景下,它依然会为升学提供一些隐性“敲门砖”。 北京大学教授渠敬东曾在多个场合表示,当前教育呈现出的“双轨制”已经越来越明显:一方面,中小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正在不断降低;另一方面,教育让位给了校外辅导班、市场化经营的教育企业,导致每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投资比例越来越高。事实上,校外培训班的高倍投资,还包括孩子们的精力投资。目前,校外培训可谓“罪孽深重”,放大了教育的功利性,加大了学生课业负担,伤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正是国家对校外培训机构开展专项整治的原因。 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向应试、超前、超纲、与升学挂钩等教学乱象开刀,并指明了校外培训机构今后的发展方向,那就是,鼓励校外培训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着重开展素质教育。目前,少部分有规模的培训机构已经着手于体育、艺术、劳动等素质教育的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场地设施建设,使校外培训转身成为素质教育的“健身棒”。但绝大部分校外培训机构依然在专项整治中屹立不倒,继续着学科教学。 事实上,素质教育并不是狭隘的音体美劳教育,它也可以融合于学科教学中,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等“五大学科”教学对思维能力和学习素养的养成,具有一定作用。坚持学科教学的思维能力和学习素养培训,就能将校外培训升级为素质教育的“启智棒”。可见,如果能够剔除功利成分,校外培训就能实现从“敲门砖”到“启智棒”“健身棒”华丽转身。 让校外培训成为素质教育的“启智棒”“健身棒”,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最大的障碍就是校外培训教育的功利化。受功利冲动驱使,小型培训机构不愿意放弃既得利益,大型培训机构舍不得花费转型升级的成本。所以,让校外培训机构承担素质教育“启智棒”“健身棒”作用,还需要政策的坚韧打磨。 必须下大力气清理所有家庭式、小作坊式的培训机构和补习班,消灭所有“补课式培训”,将大部分孩子从校外培训机构中解放出来。同时,通过制定校外培训素质教育评价标准,从办学规模、教师资格、课程特色、场地设施、教学质量等方面,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素质教育进行规范,促成校外培训机构的兼并、汰选和自然消亡,以消除校外培训遍地开花的格局,保留少数能广泛开展高质量素质教育的校外培训机构。 这样做的目的十分明显,就是要彻底剔除校外培训的应试倾向,倒逼校外培训机构走素质教育的发展之路。没有了应试教学,学生和家长自然会将眼光瞄准素质教育,教育期望也会开始由焦虑回归理性。 这几年,教育部门在课业减负、高考加分瘦身、名校掐尖、免试就近入学等方面花费了大力气。但必须看到,校外培训的应试倾向依然严重,这是推行素质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大障碍。同时,幼小衔接培训、中小学招生中的证书加分,依然暗流涌动,校外培训的“敲门砖”作用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对这些乱象,如果继续采取视而不见、不闻不问的态度,必然使少部分正在推行素质教育的校外培训机构受到伤害,使素质教育发展受到制约。校外培训的“启智棒”和“健身棒”能不能打磨好,能不能闪闪发光,实际上,考验着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的重教决心和治教作为。(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范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