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8月24日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上,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分组审议《关于学前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情况的报告》。这个报告里有一个令民众十分关心的话题,就是“入园难入园贵”。马上又到开学季了,到了年龄的新一批学前儿童又要面临入园。而今年有一个新的情况,就是第一批出生的“全面二孩”孩子们该上幼儿园了。(8月25日央视新闻) 今年9月,“全面二孩”政策后的大批二孩即将入园,这波幼儿入学潮,让更多幼儿家长倍感压力。现在的普遍看法是,公办园难上,民办园费用高,且需要家长们“提前占坑”。其实,幼儿园其实并没有家长们所想的那样难上,数量与学位在许多地方基本都是与适龄儿童相匹配的,这里面有一个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问题,不是上不了幼儿园,而是上不了家长心目中的“理想园”。 在不少家长群当中,“入园难”的故事似乎永远说不完。难与不难,是一个颇为主观的感受,与家长们偏爱老资历的公办幼儿园有很大关系,“入园难”其实也是一种“择校难”,“入园贵”实际也是一种“择校贵”,反映了家长在下一代教育上的价值期许和心理焦虑——“不想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尽管家长们对“入园难”“入园贵”的感受程度不同,但都隐藏着公众对教育起点公平的忧虑,且常常表现得格外明显——提前占坑、排队报名、疏通关系……围绕幼儿园的各种“占位”方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常态,每逢幼儿入园季就会一次次重演。这种现象,既与幼儿教育的过度市场化有关,更与我国对幼儿教育的投入阶段性不足有关,最终反映出社会资源和人民需求暂时不匹配。 实际上,应当看到,中国现阶段教育资源不均问题衡客观存在。名校、名园,这些需要人才和时间大量积累、传承、沉淀的优质资源,不可能迅速复制、全面覆盖。换言之,我们的孩子不可能全部得偿所愿,进入所谓的“最好幼儿园”。反馈到家长“入园难”“入园贵”的感受上来,上名校、名园肯定比想象要难,上名校、名园肯定比普通园要贵。 其实,学前教育中存在的“入园难”“入园贵”,是一个量与质的问题,品牌公办幼儿园以其历史悠久、收费优惠、质量过硬与名师汇集等集于一身,无疑成为家长们最想让孩子上的幼儿园。千军万马都奔着一条“独木桥”而来时,一个“难”字自然格外扎眼。当“入园难”被无限地放大,名校、名园只得借助于价格杠杆来平衡需求,也就是提高收费,倒逼收入一般的家长望而却步,“入园贵”也就出现了。 在现在的氛围之下,孩子们遭遇的不是“入园难”,而是上“理想园”难。公办名园本来就数量有限,群起追逐的结果,就是一大群家长事与愿违面临“入名园难”。而理想与现实巨大的落差,让家长们感到了困惑与盲从。如果换个角度看“入园难”“入园贵”的本质,那么,存在于现实生活的“入园难”“入园贵”只是家长们在选择上的“一根筋”,如果家长舍近求远地奔命,也要让孩子上一个名园,那么,“入园难”“入园贵”就会让我们常常处于“难”之中而不能自拔。 改善“入园难”“入园贵”,要从新建幼儿园、新增学位和均衡教育资源着力,更要从引导家长改变心态上入手。家长们“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首先得明白,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竞争?这条起跑线在哪里,它有什么样的起点,又指向了什么样的终点?对孩子来说,什么样的起跑线才是那一条决定成长的最重要的起跑线?当家长们不再疯狂追逐“理想园”,困扰社会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或者会有所缓解。(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井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