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伙伴,甚至还担负着帮助孩子认识世界、建立价值观的作用。不过,现在适合孩子听的儿歌太少,尤其是新创作的儿歌,部分作品歌词无趣无味、三观陈旧,有的还带有物质化的倾向。为此,业内专家呼吁,不要把成人的物质化倾向过早传导给孩子,请多给孩子留一点纯净的空间。(8月15日《北京日报》) 物质化和精神化是相互对立的概念,反映了社会在一定时期的价值取向,物质化是指过分以物质追求为目的的社会价值取向。人类生存离不开物质,但摈弃精神需求的价值取向,就是物质化了。 对于目前儿歌中的物质化倾向,社会褒贬不一。有人认为,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社会就是物质化社会,物质追求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人总不能靠精神需求而活着,而要活得富足、精彩,就必须拥有尽可能多的票子、房子、车子等物质条件,所以,物质追求不仅无可厚非,还应从娃娃抓起。 我们并不反对物质追求,甚至鼓励创造更多的物质条件用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我们反对的是以物质为唯一追求的物质化。一个人活着,不仅要满足物质需求,也要有一定的精神需求。缺乏精神需求的物质化,是一种灵魂物质化。灵魂被物质追求填充,精神需求就无处安放,这样的灵魂就无法享受到精神的愉悦。丰饶的物质加高尚的灵魂,才应该是一个人为之努力的人生价值取向,才应该是儿童教育的主题。 儿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伙伴,作为儿童文艺的重要样式,儿歌还担负着帮助儿童认识世界、建立价值观的教育作用。所以,儿歌必须充分关照儿童世界,关照儿童的精神需求。教育的一个目的是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即“在一张白纸上画最美的图画”。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保持这张“白纸”的纯净洁白,即呵护儿童精神世界的纯真。 儿童当然不可能依靠精神需求生存,但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精神营养,这正是教育的价值所在。我们有必要对儿童进行适当的物质追求引导,比如财商教育、劳动教育等,但没必要把孩子的灵魂盛满物质,那样会显得很庸俗。“在一张白纸上画最美的图画”,就是要尽可能保持儿童内心世界的真善美,并用世间的真善美来教育他们,帮助他们初步树立真善美的人生价值取向,防止过早物质化。 儿童拥有一颗最稚嫩美丽的童心,过早的物质化会使这颗童心快速老化。始终将真善美作为儿童教育的主题,他们才能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永葆灵魂的纯真和崇高。儿歌只有去物质化,儿童才会拥有一个真正的美好童年。(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范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