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的成都男孩浩浩,遇到了这个年龄和性别不该有的尴尬,他的胸部竟然开始发育了。经医生诊断,孩子是因为吃了过量含有激素的保健品。“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增高的、补钙的、益智的……形形色色的儿童保健品被爱子心切的家长们送进孩子的口中。和老年人往往被套路购买保健品不同,儿童保健品多是家长主动选择,虚假宣传、随意忽悠让家长心甘情愿慷慨解囊。(8月15日新华社) 家长为孩子购买保健品的初衷可以理解,就是为了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从市场来看,不乏名目繁多的儿童保健品在铺天盖地地宣传,让家长不想买都难,补充微量元素的、保护肠胃健康的、健脑的、增强免疫力的……一些药店、母婴店也往往将其放在醒目位置,即便价格不菲,家长也毫不吝惜,毕竟为了孩子的成长,花再多的钱也舍得。 家长的消费初衷虽不错,但专家的建议也不妨听听。据介绍,合理饮食、正常发育的孩子,一般并不需要额外服用保健品。过多摄入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可能产生负面作用,有的保健品还含有激素,过量服用会对孩子成长造成损害。一句话,儿童保健品并非是孩子成长的“必需品”,要因人而宜,且有必要遵从医嘱。 防止儿童保健品成“坑娃品”,除了家长理智消费,市场监管部门的执法力度不能疲软。广告法明确规定,保健品的广告不能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不能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不能声称或者暗示广告商品为保障健康所必需,等等。对于市场中存在上述行为的儿童保健品,相关职能部门必须依法跟进,坚决予以纠正并处罚。商家老老实实做生意,才能从一定程度上避免儿童保健品成“坑娃品”。 另外,相关知识的普及也很有必要。一些家长之所以抱着“只要是对孩子有益的东西,都愿意尝试”的理念,甚至买下的深海鱼油、益生菌、蛋白粉等,半年都吃不完,在很大程度上,是缘于自身的科学育娃知识欠缺。比如,乱用保健品,很可能吃出性早熟、吃出血钙高、吃出肠胃病等。所以,这些常识理应深入民间,进入每个人家庭。 再者,从行业自身来看,有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国内儿童保健品市场规模达425.7亿元,其中婴幼儿保健品规模约178.9亿元,占比42.02%。庞大的市场,更需要行业企业增强自律。比如,在消费者购买前,有必要多些善意提醒,引导消费者科学适量购买,以防范不理智购买给孩子带来的伤害。这也是商家的责任担当。 今年1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印发了《假冒伪劣重点领域治理工作方案(2019-2021)》,提出要开展特殊食品监管专项行动,聚焦“一老一小”,加大对保健食品和婴幼儿配方食品的抽检力度。不难发现,伴随着国家对保健品市场监管力度的加大,市场会越来越规范。但是对于家长而言,也应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别真让儿童保健品成“坑娃品”。(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杨玉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