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在教育部召开的学校安全事故处理机制相关情况发布会上,针对一些学校担心发生安全事故而取消体育课、社会实践的现象,教育部回应称,学校这种做法,有不当,也有无奈。体育运动、社会实践活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8月21日《新京报》) 学校担心发生安全事故而取消体育课,这显然是因噎废食。谁都知道体育课的重要性,直接关乎学生的体质健康。更何况,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已将体育科目纳入录取计分科目。不过,时至今日,一些蕴藏着“危险”系数的体育项目在体育课中仍被边缘化,甚至被暗中取消。比如,单双杠、高低杠、铁饼、铅球等项目,一些学校根本就不敢开设。 如今,在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学校擅自取消体育课的可能性并不大,但对学生出现安全事故的“担心”却是每所学校都有的,因为一旦学生在校园内出了事故,学校就处于相当被动状态,甚至会严重影响到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擅自取消体育课,或在一定时间段内取消体育课的现象还是存在的。 如何让一些学校不会因“怕出事”而取消体育课?这需要从三个层面去操作。其一,要保证学校的体育设施是齐全的。换言之,要配齐配足学校上体育课所需要的场地和设施。这样就能让学校体育老师开好体育课。这需要各地政府层面保证投入。 其二,学校体育课需要规范化操作。体育课有自身的特点,其专业性相当强,上好体育课是件技术含量高的事情。体育老师要上好体育课,就要规范操作,这样即可以让学生能够得到科学训练,又基本不会存在安全隐患,这是从学校层面考虑的。当然,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体育课要监管好、指导好。 其三,需要从解决纠纷方面考虑。学校在体育课中出现安全事故,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处置机制和赔偿机制,并且包含保险。有个别学生身患“暗疾”,连学生自己和家长都不清楚,但却在一次强度较高的体育课中失去生命。体育老师是依规范上体育课的,如果没有责任,却要承担学生的死亡之责,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也会导致学校不敢上体育课。这就需要第三方介入,调查清楚,还体育老师以清白。 出现安全事故,学校最怕“校闹”。8月20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教育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该《意见》构建了治理“校闹”的制度体系,进一步保障学校安心办学。其中在学校拉横幅、摆花圈、放哀乐或受处罚等情况。学校尽到了应有的责任,在调查并分清责任之后,家长再闹事就要依法处罚,解除学校的后顾之忧。 “怕出事”取消体育课,固然说明学校胆小和底气不足,但也有推卸责任的嫌疑。学校在规范操作的前提下,就不该“怕出事”,只要老师尽到责任,就该大胆上好体育课,这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教育负责。(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王军荣)
|